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49)
2023(4936)
2022(3954)
2021(3716)
2020(2878)
2019(6427)
2018(6361)
2017(12292)
2016(6718)
2015(7319)
2014(7054)
2013(7252)
2012(6711)
2011(6042)
2010(6169)
2009(5811)
2008(5626)
2007(5402)
2006(5011)
2005(4362)
作者
(18411)
(16343)
(15865)
(14956)
(9649)
(7828)
(6851)
(6318)
(6120)
(5517)
(5508)
(5216)
(4893)
(4854)
(4772)
(4770)
(4690)
(4618)
(4404)
(4366)
(4105)
(3994)
(3932)
(3916)
(3723)
(3640)
(3636)
(3411)
(3291)
(3254)
学科
(47952)
农业(32104)
(32079)
经济(32053)
(27302)
业经(14425)
农业经济(12241)
管理(10776)
(9350)
农村(9333)
中国(9266)
(9161)
劳动(9144)
(8864)
地方(8235)
发展(7935)
(7933)
方法(7672)
(7589)
土地(7054)
数学(7014)
数学方法(6959)
建设(6898)
收入(6782)
人口(6610)
(6557)
企业(6557)
农业劳动(6449)
(6254)
动力(6197)
机构
学院(97158)
大学(90565)
(43509)
经济(42746)
(41556)
管理(37808)
理学(33318)
研究(33243)
理学院(33032)
管理学(32553)
管理学院(32399)
农业(31026)
中国(27594)
业大(23127)
科学(19704)
农业大学(18947)
(17954)
中心(17252)
(16765)
(15791)
(15511)
研究所(15114)
(14446)
经济管理(14351)
(13412)
(13010)
(12608)
师范(12525)
财经(12358)
经济学(12068)
基金
项目(66175)
科学(52548)
研究(51831)
基金(48014)
(41534)
国家(41014)
科学基金(34974)
社会(34625)
社会科(32231)
社会科学(32221)
(27432)
(26306)
基金项目(25985)
编号(23045)
(21219)
教育(21170)
自然(20299)
自然科(19799)
自然科学(19796)
自然科学基金(19432)
成果(17716)
资助(17578)
(16059)
(14912)
国家社会(14518)
(14261)
课题(14132)
(14061)
重点(14039)
(13524)
期刊
(57410)
经济(57410)
(51225)
农业(34932)
中国(25073)
研究(24560)
业经(17791)
学报(16340)
科学(16225)
(14673)
农业经济(14231)
大学(13960)
学学(13698)
农村(13373)
(13373)
(11983)
金融(11983)
(9707)
问题(9084)
农村经济(9007)
(8558)
管理(8113)
世界(8022)
社会(7697)
经济问题(7592)
社会科(7223)
社会科学(7223)
技术(7030)
业大(6796)
资源(6709)
共检索到148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向。相对剥夺体验较强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下偏移",相对剥夺体验较弱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上偏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史耀波  李国平  
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过剩的劳动力等因素诱发的劳动力移民,是劳动力要素在区域与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劳动力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要素回报率,改进了贫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分工参与程度。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移民对农村地区反贫困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与以后存在显著差异,对90年代之后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作用明显。本文提出财政要配置更多的资源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和能够提高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的机构,以此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总量的下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麟科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俊雯   江激宇   张士云  
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厘清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方向的选择机理是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的关键。本文以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户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家庭生计抗逆力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方向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公平态度的调节机制以及主观地位认同的中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计抗逆力中的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土又离乡”型外出务工,但自组织能力却能促进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土不离乡”型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本地主观地位认同在生计抗逆力对其非农转移方向的影响中产生了中介效应,即缓冲能力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本地主观地位认同而促进其本地就业,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通过降低其本地主观地位认同而促进其外出务工;此外,缓冲能力在劳动力所持公平态度的调节作用下,其主观地位认同会“向下偏移”从而产生了“相对剥夺效应”。因此,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在提升其生计抗逆力的同时还需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兼顾社会公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杭,栾敬东,徐志刚,郭秧全,钟甫宁  
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不仅流向城市,也流向发达的农村地区。目前对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农村向农村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实地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时间和收入等特征,同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外来劳动力就地定居的意愿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夏玉莲  匡远配  曾福生  
基于中国5省25个贫困村1218户农户3年的跟踪调研数据,定量研究了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减贫之间的关系,探析了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减贫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地流转通过能力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双重作用促进农民减贫,目前收入效应占相对主导地位。农地流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当下农民在新环境中的能力贫困状况,并能进一步促进收入效应,让农民脱贫的速度更快、可能性更大、返贫概率更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夏玉莲  匡远配  曾福生  
基于中国5省25个贫困村1218户农户3年的跟踪调研数据,定量研究了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减贫之间的关系,探析了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减贫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地流转通过能力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双重作用促进农民减贫,目前收入效应占相对主导地位。农地流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当下农民在新环境中的能力贫困状况,并能进一步促进收入效应,让农民脱贫的速度更快、可能性更大、返贫概率更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振斌  彭小菊  冯建林  
一、四川省劳务经济和农民收入、消费基本状况(一)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根据省农劳办提供的资料,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蕴芳  
在分析农村劳动力外移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背景下有关新型农民的涵义及其培育机制问题,提出应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加大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农民组织化建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德生  王丽芹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彬让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