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9)
2023(12174)
2022(10520)
2021(10047)
2020(8217)
2019(18930)
2018(18964)
2017(36886)
2016(19919)
2015(22416)
2014(22313)
2013(22291)
2012(20268)
2011(18238)
2010(18115)
2009(16610)
2008(16023)
2007(14280)
2006(12467)
2005(10617)
作者
(57041)
(47792)
(47212)
(44967)
(29944)
(22873)
(21139)
(18945)
(18005)
(16739)
(16273)
(15966)
(14789)
(14747)
(14430)
(14331)
(14243)
(13945)
(13534)
(13311)
(11943)
(11556)
(11514)
(11067)
(10791)
(10711)
(10512)
(10417)
(9598)
(9507)
学科
(83138)
经济(83045)
(61688)
管理(52480)
(50362)
(40275)
企业(40275)
方法(35990)
农业(33556)
数学(31433)
数学方法(31132)
业经(23548)
中国(21384)
地方(17814)
(17695)
(16614)
(14841)
(13384)
贸易(13378)
(13081)
(13019)
技术(12615)
农业经济(12511)
理论(12219)
环境(11861)
(11828)
(11451)
(10999)
银行(10965)
(10735)
机构
学院(283774)
大学(281677)
管理(117824)
(113730)
经济(111348)
理学(103618)
理学院(102555)
管理学(100927)
管理学院(100431)
研究(92181)
中国(68935)
(64223)
(59022)
科学(58138)
业大(49634)
农业(48998)
(47157)
(45597)
中心(43033)
研究所(41799)
(40346)
财经(38707)
(37526)
师范(37241)
北京(36581)
(35439)
经济管理(32984)
(32673)
(32533)
经济学(32239)
基金
项目(200773)
科学(158542)
研究(148917)
基金(146447)
(126811)
国家(125648)
科学基金(108647)
社会(94343)
社会科(88923)
社会科学(88901)
基金项目(79248)
(78762)
自然(70168)
自然科(68531)
自然科学(68518)
自然科学基金(67293)
教育(66327)
(65078)
编号(62520)
资助(58920)
成果(49378)
(44427)
重点(43699)
(43089)
(41434)
课题(40968)
创新(38509)
国家社会(38412)
科研(38062)
教育部(37774)
期刊
(126627)
经济(126627)
研究(78538)
(67541)
中国(53465)
农业(46250)
学报(45728)
科学(43492)
管理(37569)
大学(35613)
学学(33910)
(32405)
教育(28121)
业经(27064)
(24297)
金融(24297)
技术(22963)
(20640)
问题(17841)
财经(17706)
经济研究(17003)
(15812)
农业经济(14992)
(14935)
科技(14399)
农村(14369)
(14369)
图书(14067)
理论(13986)
资源(13778)
共检索到401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丽  李意  
在中国一系列转型与转换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者,他们的流动行为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2006年以来多次在西部地区农村的跟踪调查资料,对两代农村流动者的流动行为进行了动态考察。本考察旨在揭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在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太增  刘新争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  王士权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大量福利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际差异。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农村劳动力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信任会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代际职业向上流动;(2)社会信任会通过促进社会网络的形成而影响代际职业流动;(3)当代际职业流动跨度增加时,社会信任的正向作用减弱。除此之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信任的正向影响也会减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  
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1.引言年龄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其外出方式、就业领域、职业选择、流动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本文利用 1 996年山西省 1 0个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行为和外出打工收入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结果证实女劳动力从外出打工中赚取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这一方面是与其外出打工的时间较少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与她们外出打工的工资率较低有关。在影响女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因素中 ,年龄无疑是一个主要的解释因素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者大多是年轻人。同时 ,文化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为较高的文化程度更加有助于增加她们的外出打工机会。然而 ,即使是同样年轻女劳动力 ,在不同村庄之间外出打工的机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芸  张丞  
本文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组织的针对全国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数据,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Optimal Scaling)实证考察了具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再次做出流动决策时的行为决定因素,探寻了以往流动经历对下一次流动决策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外打工积累的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在农村从事非农行业、自我经营或创业的人力资本。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王宝文  
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数据,概括了各个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结构的变革,提升了农业技术和效率,对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士华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微观数据,使用Log it模型来分析教育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苏群  刘华  
近年来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 ,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 ,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统计描述 ,并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改革开放30年来,上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城镇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而我国沿袭至今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将三部分人——在农村从事纯农的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但户口在农村的农民工,游移于乡城间"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排除于劳动统计计量之外。不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的统计计量的问题,则很难准确回答"中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为此,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从而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游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就业岗位、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不充分的计量问题。作者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孔祥智  
一、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数量庞大。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8725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6027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潘盛洲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大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世辈居住的家乡,涌向沿海开放省市和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就业和挣钱机会,形成了声势越来越大的“民工潮”。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如何,怎样看待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事实,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对外出农民的引导和管理,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慧敏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8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时期转移了近1亿劳动力,成就巨大。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走出原有单一的就地转移模式,向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重的模式转变。特别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