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9)
- 2023(14909)
- 2022(12707)
- 2021(11783)
- 2020(9639)
- 2019(21885)
- 2018(21785)
- 2017(41855)
- 2016(22850)
- 2015(25367)
- 2014(25137)
- 2013(25070)
- 2012(22784)
- 2011(20545)
- 2010(20243)
- 2009(18605)
- 2008(18028)
- 2007(15963)
- 2006(13966)
- 2005(11800)
- 学科
- 济(91827)
- 经济(91720)
- 业(67759)
- 管理(59550)
- 农(50997)
- 企(45740)
- 企业(45740)
- 方法(39782)
- 数学(34973)
- 数学方法(34642)
- 农业(33866)
- 业经(25461)
- 中国(24032)
- 财(20576)
- 学(19801)
- 地方(19118)
- 制(16835)
- 贸(16704)
- 贸易(16698)
- 易(16248)
- 技术(14528)
- 发(13950)
- 环境(13868)
- 银(13052)
- 银行(12988)
- 理论(12953)
- 策(12644)
- 和(12625)
- 农业经济(12591)
- 行(12356)
- 机构
- 学院(325168)
- 大学(323206)
- 管理(130064)
- 济(128154)
- 经济(125522)
- 理学(114321)
- 理学院(113082)
- 管理学(111125)
- 管理学院(110566)
- 研究(109039)
- 中国(80648)
- 农(78279)
- 科学(71444)
- 京(67669)
- 农业(60666)
- 业大(60434)
- 所(55434)
- 财(53114)
- 研究所(51172)
- 中心(50286)
- 江(46155)
- 财经(43642)
- 范(42062)
- 北京(41786)
- 师范(41577)
- 经(40032)
- 农业大学(38903)
- 院(38516)
- 州(37335)
- 经济学(37041)
- 基金
- 项目(233212)
- 科学(181831)
- 基金(168969)
- 研究(166466)
- 家(149685)
- 国家(148360)
- 科学基金(126099)
- 社会(105159)
- 社会科(99216)
- 社会科学(99189)
- 省(92020)
- 基金项目(91056)
- 自然(83136)
- 自然科(81174)
- 自然科学(81149)
- 自然科学基金(79696)
- 划(76996)
- 教育(73806)
- 编号(68230)
- 资助(67736)
- 成果(53463)
- 重点(51539)
- 部(50366)
- 发(50218)
- 创(48399)
- 课题(45324)
- 创新(45109)
- 科研(44757)
- 计划(43371)
- 国家社会(43214)
- 期刊
- 济(140118)
- 经济(140118)
- 研究(87884)
- 农(79803)
- 学报(60612)
- 中国(60271)
- 农业(54225)
- 科学(53287)
- 大学(45455)
- 学学(43548)
- 管理(41141)
- 财(36669)
- 教育(29812)
- 业经(29600)
- 融(27836)
- 金融(27836)
- 业(25142)
- 技术(24932)
- 经济研究(20142)
- 财经(19979)
- 问题(19782)
- 版(19176)
- 业大(18301)
- 科技(17688)
- 经(16933)
- 资源(15444)
- 农业大学(15351)
- 图书(15273)
- 技术经济(15190)
- 农业经济(15129)
共检索到458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昶 吴海涛 彭燕
[目的]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霞 张玉龙
文章使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人口密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劳动力迁移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环境越好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越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霞 张玉龙
文章使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人口密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劳动力迁移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环境越好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越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玮 李敬锁
利用CFPS2018微观数据构建农户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考察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公共服务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处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从作用机制看农村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增强农户自身可行能力,提升其人力资本,间接促进农户共同富裕。同时在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支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贤波
将数字经济创新纳入共同富裕分析框架,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地区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是数字经济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应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非农就业为渠道,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实现数字经济统筹协调,以期更好释放数字经济创新红利,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贤波
将数字经济创新纳入共同富裕分析框架,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地区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是数字经济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应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非农就业为渠道,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实现数字经济统筹协调,以期更好释放数字经济创新红利,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高晓燕 张玉皓 田轻云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减少金融排斥,为所有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提供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展示出其深度普惠的优势。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农村共同富裕程度,并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增加多元化服务等机制提升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和知识储备差异。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普及度,优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环境,提升农村居民数字能力,完善数字金融法制保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佳 王军
数字经济时代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全国省级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实证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样本期内,数字乡村建设显著加速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两个重要的维度均显著提升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数字乡村治理带来的农村共富效应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佳 王军
数字经济时代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全国省级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实证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样本期内,数字乡村建设显著加速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两个重要的维度均显著提升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数字乡村治理带来的农村共富效应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郑淋议 钱文荣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突破口,然而,长期乡村制度供给的滞后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掣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三农”问题现状,文章认为,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发展思维,建立健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制度供给体系,一方面从农业、农民和农村分别入手,健全以生产者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完善以提升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农村公共保障制度,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农业、农民和农村整体出发,巩固和完善以共同富裕为旨归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协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构筑根本性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建雨 吴燕 张友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0~202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和驱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有效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通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间接推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子维度、区域和时间段的差异会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效应在不同样本中表现不一致,即农村现代化与东北地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果相对更强,并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增强。基于此,我国各地区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挖掘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力,以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志雄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看,共同富裕及其内涵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文化再到多维度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渐进性地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的形成。新时期共同富裕的推进,以防止返贫致贫为前提,以缩小收入差距为基础,以提升民生福祉为进路。但也应看到,我国还面临基础性分配制度体系亟待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局限及农村集体经济弱化等现实困境。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构建和优化基础性分配制度体系、夯实集体经济基础性地位、促进带动效果全面提升。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内涵演化 战略演进 农民 农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琴 李敬 刘洋
文章基于2019年我国23个省份1402个县(市、旗)的截面数据,利用多重中介模型和空间截面杜宾模型系统研究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与作用机理。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过,增长(即“富裕”)效应和分配(即“共同”)效应均存在区域异质性。其次,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城镇化水平两个渠道推动县域共同富裕。最后,全国及三大地区层面的共同富裕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且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