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94)
- 2023(21200)
- 2022(17780)
- 2021(16602)
- 2020(13661)
- 2019(31328)
- 2018(30726)
- 2017(58674)
- 2016(31585)
- 2015(35545)
- 2014(35395)
- 2013(34970)
- 2012(31793)
- 2011(28578)
- 2010(28271)
- 2009(26108)
- 2008(25302)
- 2007(22425)
- 2006(19614)
- 2005(17086)
- 学科
- 济(130893)
- 经济(130739)
- 业(88561)
- 管理(85424)
- 企(65420)
- 企业(65420)
- 方法(57029)
- 农(53302)
- 数学(50310)
- 数学方法(49732)
- 中国(37660)
- 农业(35127)
- 业经(32400)
- 财(32240)
- 学(26558)
- 地方(25305)
- 贸(24954)
- 贸易(24939)
- 制(24552)
- 易(24293)
- 银(19922)
- 银行(19855)
- 技术(19404)
- 融(19355)
- 金融(19352)
- 环境(19134)
- 行(19005)
- 理论(18890)
- 发(18481)
- 务(18325)
- 机构
- 学院(450950)
- 大学(450816)
- 济(186750)
- 经济(183075)
- 管理(175162)
- 研究(155620)
- 理学(152474)
- 理学院(150796)
- 管理学(148058)
- 管理学院(147259)
- 中国(118061)
- 科学(96699)
- 京(95355)
- 农(90992)
- 财(81599)
- 所(78229)
- 业大(73676)
- 研究所(71650)
- 中心(70768)
- 农业(70512)
- 财经(66114)
- 江(64558)
- 经(60661)
- 北京(59836)
- 范(58410)
- 师范(57780)
- 经济学(57092)
- 院(55626)
- 州(51582)
- 经济学院(51566)
- 基金
- 项目(313682)
- 科学(246180)
- 基金(229249)
- 研究(225292)
- 家(202312)
- 国家(200618)
- 科学基金(171209)
- 社会(144573)
- 社会科(136761)
- 社会科学(136723)
- 基金项目(121088)
- 省(120764)
- 自然(111393)
- 自然科(108845)
- 自然科学(108811)
- 自然科学基金(106853)
- 划(102261)
- 教育(102185)
- 资助(93863)
- 编号(90205)
- 成果(72115)
- 重点(70254)
- 部(69267)
- 发(67300)
- 创(64795)
- 课题(61785)
- 国家社会(60696)
- 创新(60644)
- 科研(60156)
- 教育部(58973)
- 期刊
- 济(203246)
- 经济(203246)
- 研究(129752)
- 农(89390)
- 中国(86575)
- 学报(77892)
- 科学(70047)
- 管理(61080)
- 农业(60529)
- 财(60067)
- 大学(59402)
- 学学(56500)
- 教育(43617)
- 融(41587)
- 金融(41587)
- 业经(37192)
- 技术(36599)
- 经济研究(32262)
- 财经(32158)
- 业(29818)
- 问题(27717)
- 经(27672)
- 版(23884)
- 科技(22088)
- 世界(21347)
- 业大(21159)
- 技术经济(20889)
- 贸(20331)
- 理论(20165)
- 资源(20142)
共检索到656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坤荣 余吉祥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市场化改革、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是其区别于国际移民最为重要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农村移民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市场化改革的作用。本文提出假说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为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城镇居民可以通过与农村移民的分工而获得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额外收益。但是,仍然存在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阻碍这种作用的发挥。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移民可以对城镇居民的收入产生正向影响,但这严重依赖于市场化的进程。本文结论的政策性含义在于,要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非常重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雪
本文基于我国西部11省、市、自治区197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效率,推动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先柱 余吉祥
通过拓展Mankiw等(1992)的模型并由经验数据验证,本文发现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的程度对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收入弹性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的启示是,促进农民增收,除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农民收入 农村劳动力 市场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娇娇 吴敏
2009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土地仍由家人耕种,且1成多农民工将土地转与他人耕种,基本上保证了土地的正常耕作。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土地处置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家庭外出总收入和老家地形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外出期间的土地处置方式。最后提出,土地处置的地区差异、农村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村土地引发的社会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同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与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相关年度投入产出表等统计数据,采用两地区三部门和四地区三部门的CGE模型形式,通过设置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拟方案分别讨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以及地区间的转移对中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一方面会促进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CGE模型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曹谦
摒弃给农村青少年贴上"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标签的研究思路,将流动经历本身作为研究焦点,以此探讨中国城镇化背景下青少年流动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基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中国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研究"成人数据,通过采用三种统计模型分析(回归模型、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倾向值匹配模型)得出以下结论:流动经历对出生于1980年及以后的农村青少年的教育获有积极显著影响。与此同时,"流动"本身也受到家庭背景和个人特征的影响。拥有优势家庭背景和个人特征的农村青少年更易通过"流动"改变原有农村生活环境,进入到城镇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因此,从长远社会公平发展看,只有改善农村自身的教育质量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青少年受教育水平。
关键词:
流动经历 农村青少年 教育获得 城镇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蒲艳萍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户的问卷调查及2000-2007年西部各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就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统计与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具有积极效应;劳动力流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及农村人力资本提高等因素对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作用最大。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民增收 影响效应 问卷调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俊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小辉 张碧超 史清华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文章探讨了家庭决策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认为劳动力回流会降低流入者的现存失业率进而拉低城镇总体失业率。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者对城镇失业与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就失业概率而言,农村流入人口远低于城镇居民;镇居民低于市居民;女性高于男性;年轻组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体最低,但高校新近毕业生却较高。另外,区域发展模式影响其失业模式。失业水平在东北、武汉、重庆老工业基地出现了本地居民、农民工和总体均高的"三高"模式,在京、津、沪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高、农民工低和总体居中的"高低中"模式,仅在国有、私营、和"三资"企业平衡发展的华东沿海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低、农民工低和总体低的"三低"模式。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镇失业 区域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 影响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韩建雨
运用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序列模型对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稳步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坚持共享性发展,使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有效遏制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影响因素 治理措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甄小鹏 凌晨
劳动力之间由于性别、年龄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此类异质性引入传统家庭收入决定方程的新方法。基于该新方法,我们可以估计出每一种特征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的数据,本文发现:(1)农村劳动力具有异质性,不同特征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考虑异质性后,一个外出务工和一个在家劳动的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8%和22.5%,远高于传统估计下的14.8%和10.8%;(3)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而传统方法的结果却表明外出务工有可能缩小收入差距。
关键词:
外出务工 劳动力异质性 收入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晓萌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广义空间面板模型,选择我国199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能够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影响"相邻"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说明劳动力转移对于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经济意义上是显著的。但是,从产业角度来说,由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少,第一、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要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技能、加强省际间经济合作、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有效助力农村劳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闯 张世伟
依据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数据,本文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估计了城镇居民的就业方程和工作时间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个体就业概率不断增加;随着家庭其他收入的增加,个体就业倾向逐渐降低,工作时间逐渐减少;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增加,就业个体的工作时间逐渐增加。低收入群体女性和男性工作时间的工资弹性分别为-0.3237和-0.3167,而女性中高收入群体工作时间的工资弹性为0.1429,说明倒S型劳动供给曲线在2002年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是存在的。因此,政府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教育和培训投入力度,促进低收入群体...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劳动供给 工作时间 城镇居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