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1)
2023(13863)
2022(11504)
2021(10520)
2020(8596)
2019(19430)
2018(18892)
2017(37035)
2016(19056)
2015(21076)
2014(20848)
2013(20674)
2012(18809)
2011(16807)
2010(16670)
2009(15349)
2008(14311)
2007(12519)
2006(11033)
2005(9393)
作者
(51407)
(43673)
(43140)
(41132)
(27295)
(20712)
(19398)
(17053)
(16484)
(14957)
(14917)
(14392)
(13341)
(13296)
(13179)
(13009)
(12747)
(12451)
(12407)
(12135)
(10520)
(10504)
(10326)
(10223)
(9958)
(9754)
(9088)
(9057)
(8655)
(8500)
学科
(108159)
经济(108065)
(55050)
(50088)
管理(48838)
方法(38418)
数学(34999)
数学方法(34643)
农业(33478)
(33268)
企业(33268)
中国(26153)
地方(26002)
业经(24637)
(20094)
(15448)
(15353)
(15000)
地方经济(13841)
环境(13826)
(13589)
贸易(13582)
(13111)
收入(12557)
农业经济(12554)
(11900)
(11866)
发展(11807)
(11798)
(11696)
机构
学院(273927)
大学(267851)
(131099)
经济(128800)
管理(108919)
理学(95448)
理学院(94513)
管理学(93072)
管理学院(92562)
研究(90604)
中国(68819)
(54814)
(53127)
(52806)
科学(51158)
中心(43100)
财经(43077)
(42346)
业大(41837)
经济学(41825)
农业(41308)
(39453)
(38828)
研究所(38399)
经济学院(37539)
(34364)
师范(34125)
经济管理(32501)
北京(32005)
(31975)
基金
项目(190177)
科学(153334)
研究(142006)
基金(141954)
(121609)
国家(120550)
科学基金(106331)
社会(97390)
社会科(92168)
社会科学(92145)
基金项目(75969)
(73851)
自然(65149)
自然科(63716)
自然科学(63704)
教育(62722)
自然科学基金(62531)
(60244)
编号(56410)
资助(55822)
(43220)
成果(42941)
(42875)
国家社会(41865)
重点(41825)
(39621)
人文(37647)
教育部(37543)
课题(37238)
创新(37121)
期刊
(148837)
经济(148837)
研究(79720)
(58745)
中国(48623)
农业(40029)
(38236)
管理(36416)
科学(36332)
学报(35152)
大学(29563)
学学(28817)
业经(28668)
(25193)
金融(25193)
技术(24105)
经济研究(23038)
问题(21982)
财经(21428)
(18593)
(17699)
教育(17244)
世界(15683)
技术经济(15102)
农业经济(14939)
农村(14798)
(14798)
经济问题(14377)
统计(13986)
(13402)
共检索到395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以西科恩和霍尔的集聚经济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强者恒强"的自我强化现象。(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会促进流入城市人均收入增长,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3)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扩大了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却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甄小鹏  凌晨  
劳动力之间由于性别、年龄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此类异质性引入传统家庭收入决定方程的新方法。基于该新方法,我们可以估计出每一种特征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的数据,本文发现:(1)农村劳动力具有异质性,不同特征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考虑异质性后,一个外出务工和一个在家劳动的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8%和22.5%,远高于传统估计下的14.8%和10.8%;(3)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而传统方法的结果却表明外出务工有可能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浩坤  徐朝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甄小鹏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的数据,并应用基于回归的分解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一个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16%,而一个留守劳动力的贡献率为11%;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留守劳动力更大地拉大了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其中教育不平等是主要原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美辞  郑金铃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一伟  
在中国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的现实背景下,构建农户贫困指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采用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还是人均每日消费2美元衡量农村居民贫困,劳动力流动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贫困状况;第二,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第三,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影响收入差距,改善贫困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进而缓解农户的贫困状况,即遵循"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缩小→居民贫困"的作用机制改善农村居民贫困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因此,实现农户劳动力合理流动,不仅有助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户脱贫。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邵宜航  汪宇娟  刘雅南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可分为结构效应和总量效应。结构效应考察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对不同阶层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总量效应则考虑劳动力流入导致的住房需求总量增加可能产生的相应阶层的财产性收入的变化。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基于我国城市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由于流动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仍然会扩大城市内部收入差距;而当流动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时,劳动力流动则可能缩小城市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夏海舟  
财政政策手段对治理通货膨胀具有特殊的功能。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主要有:一是通货膨胀引起财政分配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二是财政分配状况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通货膨胀。文章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还对1979—1988年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财政政策的选择的若干主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春超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 ,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 ,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 ,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 ,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 ,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在转移过程中 ,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 ,同时 ,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 ,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锦春  
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界定低收入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利用2011-2018年CMDS与289个地级市的匹配数据,检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益贫式增长效应、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收入提升和分配改善两个机制实现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益贫式增长,这一结论在考虑模型内生性和替换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能加速提升城市数字经济的益贫效应。流入地社会保障缺失制约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益贫效应的发挥。单纯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则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甚至逆转其益贫效应。因此,要在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同时,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就业匹配能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的“城乡共富红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文  尹继东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红恒  李大毅  王翔宇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数理角度对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上加以界定,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揭示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关系。无论是数理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红恒  李大毅  王翔宇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数理角度对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上加以界定,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揭示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关系。无论是数理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