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89)
- 2023(15996)
- 2022(13092)
- 2021(12165)
- 2020(10140)
- 2019(22674)
- 2018(22613)
- 2017(42986)
- 2016(23661)
- 2015(26386)
- 2014(26180)
- 2013(25343)
- 2012(23002)
- 2011(20772)
- 2010(21059)
- 2009(19721)
- 2008(19501)
- 2007(17732)
- 2006(15671)
- 2005(13861)
- 学科
- 济(95059)
- 经济(94909)
- 业(72401)
- 管理(67064)
- 农(51019)
- 企(50444)
- 企业(50444)
- 方法(39512)
- 数学(35259)
- 数学方法(34659)
- 农业(33894)
- 业经(26774)
- 中国(26103)
- 财(24964)
- 制(23390)
- 学(18632)
- 地方(17796)
- 体(17212)
- 贸(16690)
- 贸易(16682)
- 易(16289)
- 银(15966)
- 银行(15917)
- 行(15188)
- 技术(14705)
- 融(14700)
- 金融(14693)
- 理论(14528)
- 策(14396)
- 务(14333)
- 机构
- 学院(337289)
- 大学(332350)
- 济(136591)
- 经济(133766)
- 管理(127979)
- 研究(112364)
- 理学(111296)
- 理学院(110113)
- 管理学(107858)
- 管理学院(107279)
- 中国(86920)
- 农(78629)
- 科学(70636)
- 京(69103)
- 财(63094)
- 农业(60964)
- 业大(59367)
- 所(57450)
- 中心(52595)
- 研究所(52167)
- 江(51576)
- 财经(49485)
- 经(44980)
- 北京(42450)
- 范(41636)
- 经济学(41135)
- 师范(41059)
- 州(40067)
- 院(39852)
- 农业大学(39047)
- 基金
- 项目(230188)
- 科学(180657)
- 基金(167198)
- 研究(164250)
- 家(147947)
- 国家(146643)
- 科学基金(125138)
- 社会(106007)
- 社会科(100111)
- 社会科学(100085)
- 省(92162)
- 基金项目(88115)
- 自然(81434)
- 自然科(79627)
- 自然科学(79604)
- 自然科学基金(78193)
- 划(76349)
- 教育(75551)
- 资助(68167)
- 编号(66106)
- 成果(52787)
- 重点(51906)
- 部(50536)
- 发(49108)
- 创(48040)
- 课题(46236)
- 制(44968)
- 创新(44937)
- 国家社会(44108)
- 科研(44091)
- 期刊
- 济(153772)
- 经济(153772)
- 研究(93062)
- 农(80083)
- 中国(72632)
- 学报(59767)
- 农业(53830)
- 科学(53341)
- 财(48627)
- 大学(46016)
- 管理(44773)
- 学学(44227)
- 教育(34017)
- 融(33310)
- 金融(33310)
- 业经(31213)
- 技术(28700)
- 业(26130)
- 财经(24385)
- 经济研究(23192)
- 问题(21019)
- 经(20901)
- 版(19962)
- 业大(17718)
- 统计(16593)
- 科技(16458)
- 技术经济(15954)
- 世界(15912)
- 农村(15745)
- 村(15745)
共检索到498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俊波 李文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明浩 万俊毅
农民就业是当前中国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话题,而影响和制约农民就业选择的因素却很多,本文在整理调研访谈数据的基础上,探求农民就业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发现不明晰的就业信息、不稳定的社会偏好及歧视性的用工制度是造成农民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根源,并通过实证结果的讨论得出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偏好 信息 不确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栾青霖 张力
为了准确把握农村劳动力流动规律,更好地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基于Probit计量经济模型深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总结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在传统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略模型中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自我发展需要因素,设计改进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略模型,采用Pr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年均流动次数、工资待遇情况、性别差异、学历层次等都对流动现象有着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志俊 郭剑雄
城乡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可以由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来做出某种解释。非农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在加速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同时形成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由此引致了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的质量偏好倾向。同时,由于城乡居民在其时间价值和养育子女成本方面存在的的差异,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又必然产生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数量偏好的抑制。中国农村最近20多年的发展经验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选明 张炜 陈汐菡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处理效应模型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性别、学历和代际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机制与工作获取机制作用于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 影响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曹佳斌
在参考现有城市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用赫芬达尔指数(HHI)和城市首位度来对我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剩余人口流动进程进行关联分析,揭示了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模式之间的关系。农民土地物权的权能不足导致农村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模式。为了通过保留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保对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的用益物权,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非全面转移的流动方式,导致我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坤
本文从对徐州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出发,分析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偏好问题和劳动力回流现象特点,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对政府尤其是苏北地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管理与决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劳动力 就业偏好 回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欣悦 诸培新 余春莲
本研究基于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山地区域农户的实地抽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与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及其细分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转移行为的影响,为如何通过提高农村内生动力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安居乐业提供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影响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从机制作用来看,在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下,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影响山地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行为的基础因素,但比较收益是决定性因素。3)从细分产业来看,农村劳动力对基于山地区域特色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具有更强的偏好。因此,本文建议完善山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山地区域特色产业的扶持与发展,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娜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组团流动"模式,并从模式的提出背景、实现方式、作用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认为"组团流动"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农村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模式的顺利实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 大学生就业 组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高虹 陆铭
基于农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社会信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社会信任的作用将如何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变。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作为一种整合型社会资本,本地的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负向影响;本文同时还发现,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在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反而会起到促进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信任 劳动力流动 市场化 非正式制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玉峰 高亚楠
近年来,社会各界聚焦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民的综合素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迫在眉睫。根据培训组织者的不同,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型、企业参与型、学校主办型以及农民自主型四种模式。基于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探讨了相关组织者的培训需求、行为及其效果,并为不同培训模式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培训模式 有效运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战冬梅 战梦霞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美、日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雅丽 范秀荣
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西部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
关键词:
西部 农村劳动力 转移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
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1.引言年龄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其外出方式、就业领域、职业选择、流动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