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95)
2023(18880)
2022(15690)
2021(14599)
2020(12190)
2019(27796)
2018(27746)
2017(53611)
2016(29188)
2015(32905)
2014(32953)
2013(32570)
2012(29599)
2011(26334)
2010(26483)
2009(24829)
2008(24459)
2007(21941)
2006(19582)
2005(17372)
作者
(84003)
(70085)
(69681)
(66369)
(44725)
(33667)
(31560)
(27514)
(26714)
(25150)
(23840)
(23612)
(22391)
(22198)
(21470)
(21391)
(20701)
(20682)
(20114)
(20075)
(17515)
(17158)
(17052)
(16325)
(15738)
(15640)
(15588)
(15506)
(14009)
(13920)
学科
(124653)
经济(124505)
(105906)
管理(90212)
(86556)
企业(86556)
方法(54110)
(52712)
数学(44338)
数学方法(43646)
业经(37349)
农业(35109)
(33552)
中国(32921)
地方(26608)
(24126)
(23814)
(22922)
财务(22835)
财务管理(22809)
理论(22025)
技术(21581)
企业财务(21537)
(20370)
(20032)
贸易(20019)
(19395)
(19252)
(18768)
(17914)
机构
学院(417099)
大学(411187)
管理(168899)
(166848)
经济(163215)
理学(145541)
理学院(144005)
管理学(141353)
管理学院(140613)
研究(134074)
中国(104680)
(88035)
科学(83870)
(79302)
(75130)
(67022)
业大(65780)
(64264)
中心(62658)
研究所(60779)
农业(60656)
财经(59693)
北京(54955)
(54201)
(54153)
师范(53719)
(51331)
经济学(48794)
(48530)
经济管理(45261)
基金
项目(281316)
科学(222328)
研究(207283)
基金(203782)
(176352)
国家(174741)
科学基金(151899)
社会(131422)
社会科(124200)
社会科学(124163)
(112345)
基金项目(108315)
自然(98475)
自然科(96207)
自然科学(96182)
自然科学基金(94450)
教育(94026)
(91908)
编号(86251)
资助(83180)
成果(68259)
重点(62209)
(61157)
(60394)
(59263)
课题(58246)
创新(54835)
国家社会(53540)
科研(53055)
教育部(52241)
期刊
(193251)
经济(193251)
研究(118994)
中国(84774)
(78571)
学报(63875)
管理(63000)
科学(61459)
(58910)
农业(53119)
大学(49599)
学学(46935)
教育(43224)
技术(38154)
(38020)
金融(38020)
业经(37600)
财经(28656)
经济研究(27966)
(27468)
问题(26264)
(24513)
技术经济(22072)
(21556)
资源(20164)
科技(20124)
图书(19992)
现代(19905)
理论(18840)
商业(18825)
共检索到620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曹利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但流动过程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候鸟式"循环流动,他们"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进入21世纪,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转变和"新生代"成为流动大军的主体,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增加,举家外出者占到一定比例,流动方式逐渐由"候鸟式"向"迁徙式"转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梳理,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契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歆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工业经济开始起步的农业大县,依托农产品资源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展涉农循环经济,在河南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在分析固始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理念,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提出了构建固始县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理念和模式,从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娟  
[目的]为有效测度、评价和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把握脱贫工作的不足和方向,构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值。[结果] 2016年固始县旅游扶贫绩效综合得分为91. 66分,根据该文确定的等级评价标准,其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对旅游扶贫效益综合得分值贡献最大的指标是贫困户脱贫率,2016年固始县贫困户脱贫率为60. 61%,脱贫综合成效明显。通公路率、计算机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沼气入户率是限制固始县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等级提升的主要指标。[结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最大效用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效益。且下一步旅游扶贫要着重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入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南省固始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调性指数模型,探讨了固始县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程度,分析了协调性过低的主要原因。应重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粮食补偿政策要与时俱进,增加对新型种粮主体补贴,注重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绿色粮食生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齐城  
本文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基本任务,选择河南省信阳市为抽样调查对象,通过建立模型,对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作了定量分析,据此推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并对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阳敏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国家级贫困县固始近10年通过回归式产业转移实现了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内在逻辑在于伴随企业家回归家乡的产业回归家乡(回归式产业转移),其具有高速度、低成本,强动力、低障碍,大规模、低风险的典型特征,而深层机理则是亲情、乡情和非正式制度等成为回归式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动因素,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在产业布局、产品创新和战略调整时,更注重与环境的和谐,与员工的和谐,与政府的和谐等,并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使得回归式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区域差距、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治理等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源动力和根本方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新生  高更和  罗庆  
基于河南省25个村庄的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首先,把劳动力流动空间分为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四个尺度,分析流动劳动力在各尺度空间的分布状况,然后以劳动力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着重分析了个体、家庭、区域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空间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县内、省外两个空间尺度,而县外市内、市外省内两个尺度上获得的流动劳动力相对较少。个体、家庭、区域因素都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空间决策,但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并不是简单地呈现正向或负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样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讨论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战略、公共政策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认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是增加大中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政策。同时,公共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劳动力的个体、家庭与区域因素,使政策细化,政策目标更明确和准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兆春  
有学者把目前的劳动力城市化模式称为"撇脂式流动",即:年轻力壮、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精英"是外出务工的先行者,留在农村务农的是老人、小孩和妇女。从16周岁到55周岁的青壮年男性几乎没有在家务农的,青年女性外出"打工"的也越来越多。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劳务输出大市河南省周口市进行了调查,将"撇脂式"流动模式加以具体化,以评估其对农村消费的冲击,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荣胜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祝坤艳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业出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成为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本文勾勒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简图。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为: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奇峰  蒋和平  周宁  
通过对河南固始县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效果的调研。发现农户对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农资综合补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生产资料的购买。但由于农户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补贴资金数量较少、补贴对象有失公允等因素,"普惠制"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为此,文中提出要加大补贴力度、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粮食价格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农资综合补贴应有的政策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时慧娜  
基于河南省固始县回乡创业者的个案调查,探讨了回乡创业者带回的物质资本在农区相关个体及组织中的扩散效应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①回乡创业者物质资本扩散过程中牵涉的个体及组织相当复杂,包括当地商业经营者、企业一线工人、技术及管理人员、失地村民、地方政府等;②以工资性收入为起点,物质资本产生了很高的扩散效应,其中企业创办后的扩散效应明显高于企业创办时的扩散效应;③打工历程、带回的物质资本数量及创业时间、物质资本当地化程度及消费倾向、行业性质、县域政策环境等均影响物质资本的扩散过程及扩散效应;④在当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亲商氛围、针对不同回乡创业者实施差别化的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质资本在农区的扩散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传斌  王开盛  
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引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本文以铜川市烟叶生产农场化为例,对该市劳动力转移和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