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24)
- 2023(16931)
- 2022(13763)
- 2021(12577)
- 2020(10298)
- 2019(22924)
- 2018(22686)
- 2017(43874)
- 2016(23374)
- 2015(25962)
- 2014(25736)
- 2013(25180)
- 2012(22782)
- 2011(20114)
- 2010(19982)
- 2009(18240)
- 2008(17457)
- 2007(15881)
- 2006(13721)
- 2005(11872)
- 学科
- 济(102154)
- 经济(102035)
- 业(96471)
- 企(78063)
- 企业(78063)
- 管理(76984)
- 农(50788)
- 方法(42844)
- 业经(35605)
- 数学(34283)
- 农业(33917)
- 数学方法(33903)
- 财(28902)
- 中国(26818)
- 技术(20534)
- 制(20513)
- 务(20408)
- 财务(20358)
- 财务管理(20330)
- 地方(19844)
- 企业财务(19242)
- 和(17274)
- 环境(17231)
- 划(17068)
- 体(16995)
- 策(16966)
- 理论(16908)
- 贸(16502)
- 贸易(16496)
- 易(16058)
- 机构
- 学院(331272)
- 大学(318368)
- 济(141814)
- 经济(139274)
- 管理(135531)
- 理学(117501)
- 理学院(116494)
- 管理学(114786)
- 管理学院(114192)
- 研究(101754)
- 中国(79730)
- 农(65455)
- 京(64367)
- 财(62251)
- 科学(60069)
- 业大(52080)
- 江(50552)
- 财经(50061)
- 农业(49963)
- 中心(49053)
- 所(48683)
- 经(45543)
- 研究所(44064)
- 经济学(42583)
- 州(39205)
- 范(38840)
- 北京(38808)
- 经济学院(38688)
- 经济管理(38687)
- 师范(38417)
- 基金
- 项目(227240)
- 科学(181927)
- 研究(171035)
- 基金(165762)
- 家(142625)
- 国家(141258)
- 科学基金(124117)
- 社会(112028)
- 社会科(105997)
- 社会科学(105975)
- 省(92650)
- 基金项目(88215)
- 自然(77792)
- 教育(76694)
- 自然科(76028)
- 自然科学(76008)
- 划(74733)
- 自然科学基金(74667)
- 编号(69834)
- 资助(65167)
- 成果(53190)
- 发(51598)
- 创(50633)
- 重点(50133)
- 部(49803)
- 课题(47101)
- 创新(46583)
- 国家社会(46526)
- 业(45785)
- 制(44849)
- 期刊
- 济(162018)
- 经济(162018)
- 研究(87996)
- 农(67505)
- 中国(64331)
- 管理(51917)
- 财(50044)
- 学报(46226)
- 科学(46013)
- 农业(45837)
- 大学(37525)
- 学学(36356)
- 业经(34833)
- 技术(32104)
- 融(29070)
- 金融(29070)
- 教育(28765)
- 财经(24455)
- 经济研究(23431)
- 业(23282)
- 问题(22126)
- 经(21292)
- 技术经济(18244)
- 版(17002)
- 商业(16233)
- 现代(15946)
- 世界(15886)
- 科技(15807)
- 农村(15440)
- 村(15440)
共检索到480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启平 韩绍凤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农业职业需求 农村就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成甦 宋山梅
运用AHP方法构建包括4个层次16项指标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利用来自贵州农村的1245个有效样本,计算各地非农就业能力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就贵州而言,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因素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小;贵州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普遍较低,非农就业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贵阳市和铜仁市。建议加大对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大兴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祝坤艳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玉婷 高强 杨旭丹
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并阐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199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并运用替换关键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显著降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和阻碍技术进步两条机制,阻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据此,本文提出,为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约束,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文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城乡改革全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促使其有序流动,无可争辩地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一、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流动现状的思考(一)流动状况由于“生产力压迫人口”、比较利益的驱动和产业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春雨 方觉曙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剩余劳动力 芜湖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玉婷 高强 杨旭丹
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并阐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199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并运用替换关键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显著降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和阻碍技术进步两条机制,阻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据此,本文提出,为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约束,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德明
本文根据农村人力资源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现状,提出了建立农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永生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市民化 返乡创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