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5)
2023(11056)
2022(9109)
2021(8299)
2020(6818)
2019(15066)
2018(14804)
2017(27975)
2016(15074)
2015(16689)
2014(16441)
2013(16437)
2012(15646)
2011(14464)
2010(14984)
2009(14162)
2008(13587)
2007(12734)
2006(11908)
2005(10894)
作者
(42999)
(36768)
(36337)
(34644)
(22856)
(17602)
(16061)
(14097)
(13953)
(13099)
(12764)
(12267)
(11709)
(11562)
(11231)
(11096)
(10639)
(10438)
(10430)
(10358)
(9349)
(8959)
(8733)
(8718)
(8350)
(8281)
(8111)
(7724)
(7426)
(7411)
学科
(88447)
经济(88378)
(49817)
(47974)
管理(38713)
农业(33356)
地方(26667)
(25978)
企业(25978)
中国(23461)
方法(22932)
业经(22320)
数学(20288)
数学方法(20137)
(15340)
技术(14846)
地方经济(14361)
(14145)
(14017)
农业经济(12601)
(12589)
环境(11342)
(11267)
(11065)
银行(11052)
发展(11009)
(10990)
(10804)
金融(10801)
(10761)
机构
学院(220419)
大学(214406)
(106424)
经济(104407)
管理(83279)
研究(80251)
理学(70661)
理学院(69917)
管理学(68931)
管理学院(68511)
中国(62970)
(52723)
科学(45043)
(44568)
(43874)
(39867)
农业(39495)
中心(38681)
(37445)
业大(35796)
研究所(35479)
财经(33657)
经济学(32950)
(30395)
(30171)
(29998)
师范(29850)
经济学院(29366)
(29034)
北京(27762)
基金
项目(140464)
科学(111898)
研究(108788)
基金(100639)
(85425)
国家(84505)
社会(73566)
科学基金(73277)
社会科(69270)
社会科学(69252)
(58827)
基金项目(53484)
教育(47036)
(45521)
编号(44681)
自然(42179)
自然科(41155)
自然科学(41144)
自然科学基金(40362)
资助(38845)
成果(35965)
(34063)
课题(31084)
(30987)
(30852)
重点(30813)
(30583)
国家社会(30547)
创新(29176)
发展(29032)
期刊
(137489)
经济(137489)
研究(71831)
(58521)
中国(55240)
农业(39506)
(30923)
科学(30486)
学报(29914)
管理(29279)
业经(26568)
(26098)
金融(26098)
大学(24751)
学学(23479)
教育(21944)
技术(20105)
经济研究(19533)
问题(18765)
(18111)
财经(17164)
农村(15316)
(15316)
农业经济(15273)
(15090)
世界(14450)
技术经济(13681)
经济问题(13297)
资源(12010)
(11933)
共检索到361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心善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 ,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 ,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 ,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振刚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麦伟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 ,指出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阐述了走出困境的几点想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由振宇  杜乃凡  
当前,“三农”工作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民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主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优化。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现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但与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务伟  杨学成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2088位劳动力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既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更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笔者认为,这种局面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原因;既有发展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方面的原因。因此,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城乡公平就业,任重道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汪长根  居德里  石恂如  陈楚九  钱洪明  
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汪长根居德里石恂如陈楚九钱洪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苏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自1981年初至1996年底的16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本报告是对中国沿海四省(广东、江苏、浙江、河北)130个村和650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国东西方人口研究中心共同设计了问卷。中国农业部组织了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河北大学的200名师生完成了该项调查。调查所选择的县均由国家统计局既定的抽样调查县组成。各省的调查县约占该省总县数的1/3,共143个县。但是,最后所得到的有效资料是130个县。130个村就分布在这130个县内,每县一个村。调查村的选择只基于一个简单的标准,即它们是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家乡。户的选择是按纯收入排队,然后根据等距抽样原则确定,每村5户。村调查的对象是村长和会计。户调查的对象是户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戴卫东  孔庆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 ,一方面 ,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济上拮据 ,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 ,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 ,等等。另一方面 ,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 (近 1 0年左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文  
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就业过程中位置越来越少,劳动者只有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找到理想的岗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辽宁省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辽宁劳动力转移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之上,寻找劳动力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进步一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秀倩  
本文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保定市10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晖  赵宏  刘永平  
像大多数中国的村庄一样 ,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乡屯瓦村同样面临着地少人多的现实状况。由于悠久的经商历史 ,该村的锅炉企业在 1 980年代中、后期兴旺发展 ,带动全村人民劳动致富。但是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及其他水电供应等原因迫使该村的锅炉企业逐渐迁入原平及周边城市 ,不像“温州模式”或“苏南模式” ,屯瓦村人走出一条以产业带动劳动力转移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且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并生,岳国喜,陶武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