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3)
2023(13551)
2022(11263)
2021(10435)
2020(8627)
2019(19619)
2018(19320)
2017(36741)
2016(20376)
2015(22706)
2014(22648)
2013(22405)
2012(20641)
2011(18609)
2010(18793)
2009(17509)
2008(17517)
2007(16316)
2006(14346)
2005(12628)
作者
(60854)
(51316)
(51257)
(48558)
(31980)
(25005)
(23078)
(20192)
(19302)
(18107)
(17616)
(16928)
(16197)
(16026)
(15910)
(15906)
(15718)
(14895)
(14870)
(14567)
(13120)
(12517)
(12446)
(11841)
(11787)
(11560)
(11521)
(11280)
(10512)
(10398)
学科
(86613)
经济(86431)
(57621)
(50759)
管理(49827)
(36827)
企业(36827)
方法(35460)
农业(33459)
数学(30115)
数学方法(29892)
中国(25923)
业经(24901)
(19953)
地方(19475)
(17525)
(16317)
(16033)
贸易(16030)
(15613)
(14582)
(13003)
农业经济(12506)
理论(12200)
环境(12181)
发展(11852)
(11837)
(11810)
技术(11761)
银行(11758)
机构
学院(292890)
大学(289022)
(119599)
经济(117117)
管理(108082)
研究(101076)
理学(93708)
理学院(92608)
管理学(91024)
管理学院(90484)
中国(76134)
(75994)
科学(65040)
(60182)
农业(59077)
业大(54138)
(52798)
(52035)
研究所(48098)
中心(47812)
(45825)
财经(41371)
(38901)
师范(38411)
(37684)
农业大学(37295)
北京(37046)
经济学(36430)
(35547)
(35530)
基金
项目(197795)
科学(153563)
研究(142038)
基金(141516)
(125451)
国家(124234)
科学基金(104256)
社会(91846)
社会科(85691)
社会科学(85659)
(80059)
基金项目(76200)
自然(66706)
(66368)
自然科(65116)
自然科学(65090)
教育(64004)
自然科学基金(63952)
编号(58321)
资助(55330)
成果(46626)
重点(44701)
(44159)
(43318)
(41210)
(41059)
课题(40099)
科研(38490)
创新(38303)
国家社会(37439)
期刊
(138464)
经济(138464)
研究(80011)
(78530)
中国(62829)
学报(54857)
农业(52888)
科学(47607)
大学(41063)
(39174)
学学(39065)
管理(33448)
教育(29494)
业经(29027)
(26662)
金融(26662)
(25532)
技术(23171)
财经(20245)
经济研究(20017)
问题(19915)
(18455)
(17404)
业大(15619)
农村(15422)
(15422)
农业经济(15345)
世界(14716)
技术经济(14287)
资源(14062)
共检索到433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方天堃  于学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农村劳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然会发挥最为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外出城镇务工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量相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抑制和阻碍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必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直接与我国的空间结构调整或者说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城镇化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启臻  李洁  
农村劳动力流向何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这个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出走";另一个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我国这个规律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这两个规律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社会发展理论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玲  耿永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展祥  
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目的是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印生  张立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农民的培育。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调研,充分了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情况、转移情况和培训状况,为探求有针对性的农村就业对策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情况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慧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有机衔接、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持续、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经济动力机制是根本,政治动力机制是主导,文化动力机制是支撑。经济动力机制、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由各自的动力要素组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闻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收入增长,但目前面临的困境制约着转移大军就业机会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均衡应是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转移或者表面城镇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机会的主动创造能力,实现农民从贫困落后向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的文明转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艳  
本文以对山东汶上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为切入点,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转移成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并对其业务设计及意义进行了创新探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春燕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一直被认为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对于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非农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规模、技术进步类型和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增量将对行业间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计划、偏向性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性的技术进步类型和瞄准性的政策扶持方案,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迎光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丽  
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他们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信心的,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基于这种判断和对新农村建设话语的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个关键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