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9)
2023(8394)
2022(7016)
2021(6645)
2020(5622)
2019(12796)
2018(12602)
2017(23332)
2016(12992)
2015(14245)
2014(14118)
2013(14066)
2012(13398)
2011(12166)
2010(12906)
2009(12033)
2008(12377)
2007(11537)
2006(10555)
2005(9773)
作者
(38618)
(32798)
(32503)
(30954)
(20683)
(15766)
(14499)
(12564)
(12423)
(11922)
(11376)
(11011)
(10550)
(10386)
(10270)
(9916)
(9628)
(9565)
(9384)
(9282)
(8456)
(8201)
(8130)
(7956)
(7462)
(7447)
(7443)
(7314)
(6852)
(6741)
学科
(57016)
经济(56949)
(49328)
(41243)
农业(32982)
管理(29605)
(20487)
企业(20487)
业经(18625)
方法(18036)
中国(16137)
数学(15316)
数学方法(14951)
(12751)
(12709)
(12633)
地方(12610)
农业经济(12467)
(10935)
(9662)
劳动(9644)
(9570)
农村(9546)
(9366)
发展(9288)
(9265)
(8957)
(8749)
银行(8724)
(8637)
机构
学院(187555)
大学(184278)
(74525)
经济(72821)
研究(68058)
管理(66790)
(56664)
理学(56544)
理学院(55877)
管理学(54533)
中国(54311)
管理学院(54194)
农业(43103)
科学(42704)
(40245)
(36151)
业大(35931)
(34341)
(32670)
研究所(32483)
中心(32439)
(26768)
师范(26503)
农业大学(26409)
(26087)
财经(25904)
北京(25224)
(25106)
(23345)
(23249)
基金
项目(118816)
科学(92118)
研究(88536)
基金(84564)
(74530)
国家(73734)
科学基金(61531)
社会(55315)
社会科(51836)
社会科学(51823)
(48185)
基金项目(44240)
教育(39431)
(39231)
自然(38422)
自然科(37515)
自然科学(37502)
编号(37499)
自然科学基金(36798)
资助(34108)
(31886)
成果(31873)
(26791)
重点(26695)
(26087)
课题(25856)
(23687)
(23187)
国家社会(22814)
科研(22374)
期刊
(95861)
经济(95861)
(63126)
研究(55204)
中国(48426)
农业(42702)
学报(34899)
科学(31093)
大学(27294)
(26540)
学学(25603)
教育(23054)
业经(21723)
(21316)
金融(21316)
管理(21245)
(19784)
技术(16103)
农业经济(14761)
农村(14654)
(14654)
(13981)
问题(13659)
财经(12631)
世界(11495)
经济研究(11492)
业大(11210)
(10853)
社会(10158)
图书(10062)
共检索到304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本文借鉴反设事实法的分析框架,重新考察了以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为逻辑起点的一系列有关"三农"的问题。通过细致的数据解析,本文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农村已经不存在大规模和高比例的剩余劳动力。在澄清了这一事实之后,本文质疑了关于农业技术变迁方向、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传统认识,提出了对于这些问题进行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以便为相关内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起点。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守海  
本文研究表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工工资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民工工资应该提高1/3左右的水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黎育松  谢成宇  
把城镇化作为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渠道 ,是权威理论的基本取向。从世界现代化历史和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看 ,城镇化、城市化将成为主渠道是必然的 ,但它不能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非耕地经营是对目前主渠道的重新定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农民在非耕地经营上存在的阻碍和实际困难 ,为政府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留下了多维空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灵芝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且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研究、探讨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规模的转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方卫  张锦华  
文章考察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区域之间平等和区域内平等问题,发现我国农村的教育平等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化特征,东、中、西部内部各省份教育的平等程度大体相同,地区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别且差别程度呈逐步扩大趋势,这种教育分布的地区分化是由社会经济的地区分化引起的,同时地区教育差距的扩大将可能伴随着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而扩大,东、中、西部各省份区域内的教育不平等则呈现不同特征,需要不同的解决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对纳什均衡的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是理性的,他们是以收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转移行为,只有用工企业的工资估价大于农民工的工资估价,雇佣才可能发生,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顺利的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欧阳峣  张杰飞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