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3)
- 2023(9525)
- 2022(7854)
- 2021(7206)
- 2020(5564)
- 2019(12615)
- 2018(12349)
- 2017(23754)
- 2016(12869)
- 2015(13901)
- 2014(13868)
- 2013(14098)
- 2012(13676)
- 2011(12701)
- 2010(12936)
- 2009(11983)
- 2008(11734)
- 2007(10894)
- 2006(10126)
- 2005(9395)
- 学科
- 济(64520)
- 经济(64463)
- 农(49551)
- 业(39131)
- 农业(33188)
- 管理(24528)
- 中国(22443)
- 地方(21722)
- 业经(19767)
- 企(15864)
- 企业(15864)
- 方法(15129)
- 发(14906)
- 数学(13005)
- 数学方法(12928)
- 农业经济(12676)
- 制(12322)
- 发展(12072)
- 展(12052)
- 学(10919)
- 贸(10648)
- 贸易(10637)
- 银(10511)
- 银行(10490)
- 融(10448)
- 金融(10448)
- 地方经济(10354)
- 行(10338)
- 易(10251)
- 环境(9764)
- 机构
- 学院(186765)
- 大学(178938)
- 济(84272)
- 经济(82644)
- 研究(74953)
- 管理(67123)
- 中国(58906)
- 理学(56543)
- 理学院(55849)
- 管理学(55045)
- 管理学院(54702)
- 农(54185)
- 科学(44741)
- 农业(40935)
- 京(39628)
- 所(39341)
- 研究所(35387)
- 业大(34437)
- 中心(34323)
- 财(33449)
- 江(30909)
- 范(26959)
- 师范(26736)
- 院(26176)
- 省(26052)
- 财经(25313)
- 北京(25226)
- 农业大学(24848)
- 科学院(24769)
- 发(24370)
- 基金
- 项目(119717)
- 科学(94229)
- 研究(91806)
- 基金(84417)
- 家(73797)
- 国家(73011)
- 科学基金(61219)
- 社会(59333)
- 社会科(55701)
- 社会科学(55692)
- 省(49188)
- 基金项目(44723)
- 划(39992)
- 编号(39068)
- 教育(38612)
- 自然(36050)
- 自然科(35125)
- 自然科学(35121)
- 自然科学基金(34448)
- 发(34096)
- 资助(32630)
- 农(31090)
- 成果(30943)
- 发展(28095)
- 展(27633)
- 重点(27261)
- 课题(27108)
- 部(26028)
- 创(24780)
- 国家社会(24620)
- 期刊
- 济(110954)
- 经济(110954)
- 农(60933)
- 研究(57885)
- 中国(49877)
- 农业(41406)
- 科学(29681)
- 学报(29491)
- 业经(25285)
- 融(23520)
- 金融(23520)
- 大学(23227)
- 管理(22451)
- 学学(22225)
- 财(21789)
- 教育(20156)
- 业(19099)
- 技术(16212)
- 问题(15608)
- 农业经济(15254)
- 经济研究(15086)
- 农村(14842)
- 村(14842)
- 世界(12881)
- 资源(12465)
- 财经(11952)
- 经济问题(11568)
- 版(11401)
- 经(10463)
- 技术经济(9935)
共检索到308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付保宗
当前,农村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受其影响,工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并呈现新的特征。综合判断,我国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或将见顶并进入趋势性下降通道。为此,从需求方面,应通过提高工业发展质量降低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压力;从供给方面,应通过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提升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一、农村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长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漆泉 田益祥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俊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特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一)从就业区间上看,劳动力异地转移规模趋小,就地转化将成主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对农村廉价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丹 韩晓龙 祁春节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琰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子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杰华 郭荣荣
农村劳动力作为乡村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利益需求者,其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老化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增速均高于城镇,未来30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年龄结构断层的发展轨迹,劳动力老化水平始终超出40%的临界值;在空间特征上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点,存在区域和省际差异。农村劳动力老化水平急速提升源于,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年龄选择性带来的农村大龄劳动力相对增多和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加剧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而这将逐渐打破原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分配格局和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势必对农业经济活动和农村社会系统产生深层次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老化的路径选择,以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和发挥农村社会主体的主动性。
关键词:
劳动力老化 乡村振兴 乡村人力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堂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机遇、挑战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等,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宏观环境 转移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强
中部地区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需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正确测算中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是制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农业生产角度和城市化二个角度,对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并对未来几年的剩余劳动力变化趋势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剩余劳动力 中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玲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截面数据实证探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的关系,经过数据的筛选和严格的诊断检验,并且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和工业化水平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高,反之,工业化水平越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低。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浩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发展状况综述出发,分析了外流的动力机制,归纳评述了劳动力外流影响的正负效应,并对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大松 孟颖颖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结合2007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针对全国鄂、豫、渝等十个省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流动趋势和地域流动趋势两个理论模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达到稳定状态的极限概率做出了定量预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圣伟 何安华
本文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两部分,估算了中国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和显性剩余劳动力总量,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2293.8万人,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为3224.5万人,全国仍有15518.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020年前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640万到1100万之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永丽 金虎玲
本文对连续四次跨度七年的农村社会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从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规模、人口自然结构、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对农村人口主要状况进行了总括性描述,并就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总体变动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总结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资源禀赋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人口 人口结构 变动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