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8)
- 2023(10294)
- 2022(8683)
- 2021(8025)
- 2020(6793)
- 2019(15909)
- 2018(15643)
- 2017(31035)
- 2016(16810)
- 2015(19104)
- 2014(19260)
- 2013(19477)
- 2012(18361)
- 2011(16648)
- 2010(16848)
- 2009(16045)
- 2008(16245)
- 2007(15020)
- 2006(13113)
- 2005(11690)
- 学科
- 济(83519)
- 经济(83442)
- 业(56050)
- 农(50110)
- 管理(44166)
- 方法(38786)
- 企(35011)
- 企业(35011)
- 数学(34548)
- 数学方法(34318)
- 农业(33217)
- 业经(22033)
- 财(20540)
- 中国(19842)
- 地方(16182)
- 制(15167)
- 学(14812)
- 贸(14561)
- 贸易(14560)
- 易(14137)
- 农业经济(12425)
- 务(12371)
- 财务(12356)
- 财务管理(12323)
- 发(12316)
- 企业财务(11816)
- 银(11221)
- 银行(11194)
- 理论(10942)
- 融(10874)
- 机构
- 学院(255960)
- 大学(253548)
- 济(111744)
- 经济(109622)
- 管理(99831)
- 理学(87161)
- 理学院(86293)
- 管理学(85072)
- 管理学院(84599)
- 研究(82546)
- 中国(64470)
- 农(60958)
- 京(51122)
- 财(49667)
- 科学(49112)
- 农业(46769)
- 业大(42719)
- 所(41801)
- 财经(40026)
- 中心(39872)
- 江(38440)
- 研究所(37718)
- 经(36531)
- 经济学(35012)
- 范(32493)
- 师范(32213)
- 经济学院(31935)
- 北京(31546)
- 州(30151)
- 经济管理(29906)
- 基金
- 项目(167171)
- 科学(132251)
- 研究(124038)
- 基金(122663)
- 家(105416)
- 国家(104442)
- 科学基金(89875)
- 社会(81154)
- 社会科(76613)
- 社会科学(76592)
- 省(65776)
- 基金项目(65449)
- 教育(56389)
- 自然(55955)
- 自然科(54651)
- 自然科学(54634)
- 划(54027)
- 自然科学基金(53702)
- 编号(51529)
- 资助(49689)
- 成果(41659)
- 部(38663)
- 重点(36957)
- 发(36750)
- 农(34794)
- 创(34403)
- 课题(34021)
- 国家社会(33757)
- 教育部(33167)
- 人文(32725)
- 期刊
- 济(125827)
- 经济(125827)
- 研究(71091)
- 农(65036)
- 中国(48353)
- 农业(44029)
- 学报(40019)
- 财(38109)
- 科学(37098)
- 大学(31334)
- 学学(30035)
- 管理(29725)
- 业经(26637)
- 融(25946)
- 金融(25946)
- 教育(21395)
- 财经(20430)
- 业(20393)
- 技术(20145)
- 问题(18504)
- 经济研究(17910)
- 经(17459)
- 版(14986)
- 农业经济(14966)
- 农村(14833)
- 村(14833)
- 世界(13900)
- 技术经济(13434)
- 经济问题(13001)
- 统计(12208)
共检索到371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秀霞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人力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诗华
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的关键。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凸显的劳动力价格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力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制度创新等来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敬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障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