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3)
2023(13342)
2022(11743)
2021(11129)
2020(9227)
2019(21324)
2018(21419)
2017(41279)
2016(22688)
2015(25767)
2014(25772)
2013(25631)
2012(23625)
2011(21114)
2010(21016)
2009(19339)
2008(18632)
2007(16546)
2006(14779)
2005(12783)
作者
(65123)
(54355)
(53669)
(51163)
(34201)
(26247)
(24257)
(21353)
(20662)
(19307)
(18563)
(18149)
(16982)
(16901)
(16406)
(16396)
(16310)
(15816)
(15508)
(15234)
(13615)
(13244)
(13015)
(12662)
(12191)
(12157)
(12067)
(11882)
(10904)
(10861)
学科
(91791)
经济(91685)
(67242)
管理(59659)
(51473)
(45097)
企业(45097)
方法(37245)
农业(34257)
数学(32345)
数学方法(31937)
业经(24876)
中国(24461)
地方(23070)
(22090)
(19017)
(17737)
(15287)
贸易(15280)
(14809)
(14228)
环境(14028)
理论(13754)
技术(13708)
(13205)
(13102)
财务(13035)
财务管理(13007)
农业经济(12683)
(12517)
机构
学院(317435)
大学(314012)
管理(127432)
(123452)
经济(120501)
理学(110500)
理学院(109288)
管理学(107437)
管理学院(106890)
研究(105610)
中国(80271)
(69080)
科学(67514)
(66945)
业大(54102)
(54089)
(53467)
农业(52694)
中心(49720)
研究所(48516)
(47914)
(43907)
师范(43602)
财经(42772)
北京(41963)
(39035)
(38867)
(37577)
(36375)
经济管理(35338)
基金
项目(218845)
科学(171394)
研究(163087)
基金(156592)
(135490)
国家(134235)
科学基金(115266)
社会(101018)
社会科(95122)
社会科学(95093)
(88219)
基金项目(85051)
自然(74715)
教育(72988)
自然科(72866)
自然科学(72850)
(72007)
自然科学基金(71499)
编号(69622)
资助(62797)
成果(55754)
重点(48209)
(47652)
(47582)
课题(46373)
(44835)
创新(41693)
科研(41201)
人文(40223)
国家社会(40190)
期刊
(144137)
经济(144137)
研究(91337)
(71508)
中国(64413)
学报(51507)
农业(48811)
科学(47951)
管理(41523)
(39765)
大学(39553)
学学(37210)
教育(35021)
业经(29304)
(28325)
金融(28325)
技术(26867)
(22399)
问题(20586)
财经(19485)
经济研究(18815)
图书(17807)
(17628)
资源(17125)
(16451)
科技(16030)
理论(15790)
农业经济(15451)
农村(15191)
(15191)
共检索到470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时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就此问题对河南省A市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学员对转移培训的满意度整体偏低,转移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体系不完善、学院参与热情低和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市场需求出发,提出了改进策略:理顺体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针对需求,积极优化培训体系;改善条件,激发培训学员热情;统筹兼顾,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时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就此问题对河南省A市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学员对转移培训的满意度整体偏低,转移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体系不完善、学院参与热情低和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市场需求出发,提出了改进策略:理顺体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针对需求,积极优化培训体系;改善条件,激发培训学员热情;统筹兼顾,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晓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淑丽  齐伟娜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问题,以部分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基于黑龙江省1985—2010年鉴统计数据,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农村男女比例、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城镇失业率、受教育程度、财政支农比率、机械总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宪威  楚晓琳  
本文认为,四川省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可以从农业生产角度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估计。综合两种结果,2008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估计约为1400万人,且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因此,转移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