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0)
- 2023(12850)
- 2022(11264)
- 2021(10652)
- 2020(8821)
- 2019(20404)
- 2018(20552)
- 2017(39542)
- 2016(21599)
- 2015(24414)
- 2014(24327)
- 2013(24265)
- 2012(22271)
- 2011(19883)
- 2010(19686)
- 2009(17998)
- 2008(17141)
- 2007(15080)
- 2006(13338)
- 2005(11283)
- 学科
- 济(87748)
- 经济(87657)
- 业(64097)
- 管理(55472)
- 农(51095)
- 企(42021)
- 企业(42021)
- 方法(36448)
- 农业(34057)
- 数学(31840)
- 数学方法(31507)
- 业经(24032)
- 中国(22807)
- 地方(21878)
- 财(19892)
- 学(17801)
- 制(15771)
- 贸(14208)
- 贸易(14199)
- 易(13754)
- 发(13675)
- 环境(13277)
- 技术(13255)
- 理论(12896)
- 农业经济(12633)
- 和(12471)
- 策(11933)
- 务(11742)
- 财务(11681)
- 财务管理(11662)
- 机构
- 学院(299600)
- 大学(296565)
- 管理(122044)
- 济(117160)
- 经济(114501)
- 理学(106838)
- 理学院(105698)
- 管理学(103978)
- 管理学院(103460)
- 研究(98346)
- 中国(73392)
- 农(67026)
- 科学(62705)
- 京(62523)
- 业大(52271)
- 农业(51118)
- 财(49325)
- 所(48910)
- 中心(46335)
- 研究所(44721)
- 江(44205)
- 范(40939)
- 师范(40644)
- 财经(39780)
- 北京(38659)
- 经(36348)
- 州(35829)
- 院(35030)
- 经济管理(34130)
- 省(32892)
- 基金
- 项目(211475)
- 科学(165858)
- 研究(157648)
- 基金(151848)
- 家(131258)
- 国家(130051)
- 科学基金(112030)
- 社会(98216)
- 社会科(92531)
- 社会科学(92506)
- 省(85171)
- 基金项目(82711)
- 自然(72435)
- 自然科(70668)
- 自然科学(70653)
- 教育(70397)
- 划(69391)
- 自然科学基金(69348)
- 编号(67137)
- 资助(60550)
- 成果(53177)
- 重点(46293)
- 部(46142)
- 发(46016)
- 课题(44372)
- 创(43583)
- 创新(40543)
- 科研(39880)
- 国家社会(39276)
- 人文(39171)
- 期刊
- 济(133554)
- 经济(133554)
- 研究(83652)
- 农(69916)
- 中国(59822)
- 学报(48656)
- 农业(47912)
- 科学(45521)
- 管理(38834)
- 大学(37540)
- 学学(35440)
- 财(35144)
- 教育(32117)
- 业经(28229)
- 技术(25434)
- 融(24973)
- 金融(24973)
- 业(21997)
- 问题(18949)
- 财经(17723)
- 经济研究(17524)
- 版(16768)
- 图书(16565)
- 资源(15993)
- 科技(15384)
- 农业经济(15233)
- 经(14953)
- 农村(14793)
- 村(14793)
- 理论(14510)
共检索到433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宪威 楚晓琳
本文认为,四川省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可以从农业生产角度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估计。综合两种结果,2008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估计约为1400万人,且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因此,转移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等。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城市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武云兰 余丽霞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关键词:
外部效应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引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承红 杨婷婷 陈航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变和统筹城乡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的关系,并以四川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为案例,通过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四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统筹城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邹永红 黄开元
本文用固定时期测算法对四川大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了测算,借助EVIEWS软件拟合了预测模型;依托四川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用年龄移算法对农村劳动力供给进行了测算与预测,进而对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判断和预测,并做出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蕊 杨晓丹 王楠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前沿分析中投入需求函数,根据1990年~200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四川省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剩余情况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四川省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非常显著,从1990年的28.77%上升到2009年的65.9%,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计731万人。在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省内第二、三产业转移,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最近几年,省内制造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大幅吸纳逐渐取代了早期较大规模的劳动力省外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宏观经济影响呈现较大波动,对政府合理引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祥玉 李健
入世对我国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从四川的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在加入WTO 5~10年的过渡期内 ,就业的替代效应将对其构成严重影响。未来 2 0年 ,四川农业生产发展所需劳动力呈下降趋势 ,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是 :(1)目标取向 :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构筑人力资本高地 ,赢得四川竞争优势 ;(2 )路径选择 :技能化为先导 ,城市化为载体 ,工业化为龙头 ,国际化为纽带 ,多元化转移 ,多层化配置 ;(3 )制度安排 :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 ,环境优化。
关键词:
WTO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淑丽 齐伟娜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问题,以部分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基于黑龙江省1985—2010年鉴统计数据,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农村男女比例、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城镇失业率、受教育程度、财政支农比率、机械总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回流 城乡协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宏伟
本文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产业异质性特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再配置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