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11)
2023(18524)
2022(15511)
2021(14610)
2020(12124)
2019(27849)
2018(27567)
2017(53703)
2016(28906)
2015(32680)
2014(32123)
2013(31393)
2012(28530)
2011(25438)
2010(25605)
2009(23477)
2008(22699)
2007(20320)
2006(17757)
2005(15238)
作者
(80782)
(67491)
(66943)
(63707)
(42550)
(32309)
(30190)
(26601)
(25435)
(23724)
(22804)
(22661)
(21158)
(21028)
(20728)
(20480)
(19883)
(19880)
(19293)
(19126)
(16625)
(16490)
(16352)
(15630)
(15207)
(15010)
(14905)
(14716)
(13607)
(13373)
学科
(117730)
经济(117602)
(88671)
管理(85752)
(67252)
企业(67252)
方法(53698)
(51986)
数学(47159)
数学方法(46378)
农业(34617)
中国(31398)
(31014)
业经(30509)
地方(23638)
(22667)
(22164)
技术(21747)
理论(19848)
(18976)
贸易(18964)
(18702)
财务(18617)
财务管理(18576)
(18446)
企业财务(17665)
(17106)
银行(17058)
(16799)
环境(16691)
机构
学院(404090)
大学(401932)
管理(164130)
(162340)
经济(158974)
理学(143511)
理学院(142028)
管理学(139313)
管理学院(138571)
研究(128822)
中国(97606)
(83816)
科学(79807)
(76464)
(73321)
业大(64044)
(62786)
中心(60475)
财经(58708)
农业(58566)
(58428)
研究所(57284)
(53787)
(52280)
北京(52081)
师范(51838)
经济学(48442)
(47092)
(46622)
经济管理(43900)
基金
项目(281440)
科学(222883)
研究(206956)
基金(205367)
(178061)
国家(176547)
科学基金(153438)
社会(131888)
社会科(124795)
社会科学(124763)
(110472)
基金项目(108676)
自然(99244)
自然科(96984)
自然科学(96962)
自然科学基金(95211)
教育(94982)
(91596)
编号(85068)
资助(84160)
成果(67592)
重点(62065)
(61967)
(59714)
(59487)
课题(57456)
创新(55543)
国家社会(54497)
科研(53464)
教育部(53419)
期刊
(176328)
经济(176328)
研究(113648)
中国(78997)
(76031)
学报(62373)
科学(58592)
管理(58018)
(55875)
农业(51925)
大学(49230)
学学(46629)
教育(43808)
技术(37016)
(34746)
金融(34746)
业经(33910)
财经(28003)
经济研究(26719)
(25113)
(23902)
问题(23636)
(20641)
技术经济(20270)
科技(20083)
图书(19318)
统计(18910)
理论(18287)
现代(18063)
资源(17945)
共检索到580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雪萍  
2004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阳光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阳光工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未能够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彻底性。对此,笔者从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合法权益与社会保障、完全转移协助和子女教育问题四个角度提出新的政府干预模式的构想,以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彻底地转移,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双元  
保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悖论出发,通过对现代农业发展困境的分析,认为设计一套符合新型农民培育的制度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现阶段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主要形式,而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点和切入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仙娥  王春艳  
本文在比较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同时 ,分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不同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这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砾群  陈海滨  陈亚妮  陈波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剩余劳动力可能的转移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农户车间化"生产模式,即在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下,由农村合作社或者社会企业参与,农户分散生产统一经营的生产模式。以陕西杨凌为例对农户车间化模式实施的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只要使农户获得816元/月的收入,农户参与度可达60%。自要能满足投资者对劳动力和利润的要求,投资者愿意参与该模式,政府应当在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育才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并指出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及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了政府在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怡安  
文章通过构建Multinominal Logit模型考察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相对低下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入城市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制约性因素,长期来看,加快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有利于农民非农就业和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化的需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衡代清  
本文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选择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具体对策思路是 :( 1 )改进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 2 )强化农业投入机制 ;( 3)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 5)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