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6)
2023(10004)
2022(7616)
2021(6958)
2020(5527)
2019(12295)
2018(12313)
2017(23915)
2016(13242)
2015(14795)
2014(14552)
2013(14254)
2012(13071)
2011(11873)
2010(12039)
2009(11193)
2008(11077)
2007(10555)
2006(9746)
2005(8875)
作者
(38995)
(33121)
(32830)
(30854)
(20580)
(15949)
(14497)
(12826)
(12646)
(11687)
(11411)
(10867)
(10562)
(10480)
(10349)
(10053)
(9781)
(9684)
(9484)
(9436)
(8392)
(8222)
(8193)
(7852)
(7601)
(7480)
(7424)
(7246)
(6850)
(6794)
学科
(57268)
经济(57204)
(49090)
(46738)
农业(32837)
管理(31843)
(26034)
企业(26034)
业经(20842)
中国(18397)
方法(16339)
地方(14188)
数学(13634)
数学方法(13475)
(12966)
(12547)
农业经济(12453)
(12268)
发展(11262)
(11250)
(10877)
(10711)
(9587)
(9559)
贸易(9554)
(9498)
农村(9476)
(9443)
劳动(9426)
(9340)
机构
学院(190955)
大学(185451)
(79457)
经济(77822)
管理(70828)
研究(69544)
理学(61166)
理学院(60523)
管理学(59437)
管理学院(59111)
(57153)
中国(53615)
农业(43755)
科学(43137)
(39402)
业大(36772)
(36171)
研究所(32821)
(32413)
中心(32104)
(31084)
农业大学(26903)
(25432)
财经(25337)
师范(25113)
(24471)
北京(24182)
(24145)
(24108)
(23118)
基金
项目(126723)
科学(99469)
研究(93476)
基金(91155)
(80862)
国家(80043)
科学基金(67369)
社会(60078)
社会科(56408)
社会科学(56392)
(51161)
基金项目(47884)
自然(42342)
(42069)
自然科(41338)
自然科学(41326)
教育(40843)
自然科学基金(40617)
编号(39540)
资助(35721)
(32632)
成果(31863)
(29885)
重点(28515)
(27709)
课题(26853)
(26048)
国家社会(24882)
(24808)
创新(24301)
期刊
(99361)
经济(99361)
(63747)
研究(53403)
中国(46244)
农业(43292)
学报(34255)
科学(32288)
大学(26879)
学学(25698)
管理(24090)
业经(23519)
(23159)
(20319)
(20236)
金融(20236)
教育(19271)
技术(15314)
农业经济(14828)
农村(14527)
(14527)
问题(14413)
经济研究(13092)
(12911)
财经(12328)
世界(12276)
业大(11254)
(10652)
经济问题(10371)
农业大学(10144)
共检索到296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韦统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姜雅莉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市民化则是一条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制约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动态过程中的内生变量,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则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客观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仁勇  胡树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方亮  
目前中国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亚洲开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2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