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6)
2023(10484)
2022(8256)
2021(7627)
2020(6028)
2019(13835)
2018(13626)
2017(27128)
2016(14919)
2015(16910)
2014(16905)
2013(16733)
2012(15319)
2011(13879)
2010(14410)
2009(13582)
2008(13861)
2007(13436)
2006(12528)
2005(11744)
作者
(43009)
(36239)
(36133)
(34216)
(22786)
(17371)
(15988)
(13868)
(13806)
(13100)
(12485)
(12144)
(11580)
(11578)
(11217)
(11002)
(10464)
(10446)
(10384)
(10315)
(9207)
(8938)
(8846)
(8656)
(8251)
(8217)
(8065)
(7969)
(7390)
(7273)
学科
(68842)
经济(68763)
(53440)
(49887)
管理(40293)
农业(33015)
(32586)
企业(32586)
业经(22889)
中国(21582)
方法(20483)
数学(16941)
数学方法(16721)
(16351)
(16312)
地方(15778)
(13943)
农业经济(12522)
(12018)
贸易(12008)
发展(11958)
(11923)
(11884)
(11681)
(11643)
(11487)
银行(11474)
(11380)
(10993)
(10521)
机构
学院(224409)
大学(219801)
(97405)
经济(95343)
管理(84405)
研究(77263)
理学(70985)
理学院(70294)
管理学(69221)
管理学院(68806)
中国(63427)
(52551)
(46197)
(45023)
科学(43234)
(39394)
农业(39365)
(37320)
中心(36321)
业大(34949)
财经(34714)
研究所(34511)
(31321)
(31101)
师范(30916)
(29477)
北京(29242)
经济学(28790)
(26188)
(26032)
基金
项目(134352)
科学(106671)
研究(104712)
基金(97215)
(82890)
国家(82026)
科学基金(70550)
社会(68511)
社会科(64451)
社会科学(64432)
(52963)
基金项目(50624)
教育(46546)
编号(45262)
(43021)
自然(41766)
自然科(40793)
自然科学(40787)
自然科学基金(40065)
资助(38691)
成果(37803)
(30894)
课题(30558)
(30327)
(30229)
重点(29518)
国家社会(28248)
(27718)
(27183)
(26774)
期刊
(126576)
经济(126576)
研究(72098)
(59112)
中国(52882)
农业(39481)
(34917)
学报(32183)
科学(31860)
管理(30274)
(28924)
金融(28924)
业经(26628)
大学(26322)
学学(24805)
教育(24671)
财经(19096)
技术(18778)
(18233)
问题(18222)
经济研究(16526)
(16506)
农村(15677)
(15677)
农业经济(15375)
世界(14045)
(13209)
经济问题(12336)
(11961)
技术经济(11733)
共检索到365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文勇  
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共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但是,相对于农村的劳动力需求而言,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累。囤积起来的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造成“3个人的饭5个人吃”的低效益局面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瓶颈”。在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政府首次把城镇化提高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称为城镇化战略。但是,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为什么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及如何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走城镇化道路是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晓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对转移剩余劳动力具有影响的因素,进而提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临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和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拟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及其管理问题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一)必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韦统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成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长勇  谢云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宁辉  
Under the huge framework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by using GTAP model, the author experimentally analyses that the shift of rural residual labor forces to no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r cities and towns is vital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narrow the gap both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urban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明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工商行业的平均工资也远远高于农业的人均收入,城市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对农民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然而,我国不断深化的城市经济改革造成一部分城市人口失业,大量农民工进城又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给城市的交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农民进城并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而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也应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铖  
动态地看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比目前学术界的测算更加庞大 ,转移任务十分艰巨。现实的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 ,虽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受阻 ,但将来仍然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而第三产业和大中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奏效。开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 ,延长农业产业链 ,是新型农村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