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9)
- 2023(11526)
- 2022(9682)
- 2021(8933)
- 2020(7297)
- 2019(16468)
- 2018(16147)
- 2017(31429)
- 2016(17237)
- 2015(19069)
- 2014(18890)
- 2013(18450)
- 2012(17097)
- 2011(15513)
- 2010(15892)
- 2009(14937)
- 2008(14762)
- 2007(13663)
- 2006(12568)
- 2005(11239)
- 学科
- 济(69752)
- 经济(69657)
- 业(60123)
- 管理(51600)
- 农(50414)
- 企(38124)
- 企业(38124)
- 农业(33506)
- 方法(23588)
- 业经(22489)
- 财(21276)
- 数学(20903)
- 数学方法(20657)
- 制(20096)
- 中国(19702)
- 策(14609)
- 地方(14337)
- 体(14008)
- 贸(13050)
- 贸易(13045)
- 易(12795)
- 农业经济(12521)
- 发(12342)
- 银(12120)
- 银行(12091)
- 务(11982)
- 财务(11951)
- 财务管理(11923)
- 行(11608)
- 企业财务(11405)
- 机构
- 学院(246797)
- 大学(240834)
- 济(107715)
- 经济(105532)
- 管理(96048)
- 研究(83121)
- 理学(82692)
- 理学院(81896)
- 管理学(80757)
- 管理学院(80289)
- 中国(65742)
- 农(58492)
- 财(51503)
- 京(48999)
- 科学(47168)
- 农业(44361)
- 所(41209)
- 业大(40846)
- 江(39548)
- 中心(39470)
- 财经(39115)
- 研究所(36660)
- 经(35528)
- 经济学(32006)
- 范(30875)
- 师范(30631)
- 北京(30026)
- 州(30015)
- 院(28862)
- 经济学院(28749)
- 基金
- 项目(160638)
- 科学(128302)
- 研究(123002)
- 基金(117443)
- 家(100724)
- 国家(99734)
- 科学基金(86382)
- 社会(80720)
- 社会科(76274)
- 社会科学(76258)
- 省(63853)
- 基金项目(61799)
- 教育(55248)
- 自然(52787)
- 划(52118)
- 自然科(51547)
- 自然科学(51535)
- 编号(51282)
- 自然科学基金(50661)
- 资助(46578)
- 成果(42383)
- 制(36846)
- 部(36831)
- 发(35691)
- 重点(35497)
- 课题(34763)
- 创(33528)
- 国家社会(33516)
- 农(33070)
- 性(32290)
- 期刊
- 济(129374)
- 经济(129374)
- 研究(74026)
- 农(63710)
- 中国(56280)
- 农业(43049)
- 财(39300)
- 学报(35545)
- 科学(34698)
- 管理(32617)
- 大学(29217)
- 融(28955)
- 金融(28955)
- 学学(27950)
- 业经(26708)
- 教育(24804)
- 技术(20141)
- 业(19585)
- 财经(19556)
- 问题(17861)
- 经济研究(17805)
- 经(16771)
- 农村(15519)
- 村(15519)
- 农业经济(15316)
- 版(14130)
- 世界(13847)
- 经济问题(12577)
- 技术经济(11879)
- 现代(11712)
共检索到381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丹 陈会玲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发展环境的创造、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工业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源的培育、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姬雄华 冯飞
从劳动力市场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滞后;政府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为此,要打破城乡分割就业制度,建立平等竞争的城乡就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切实维护农村进城务工者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市场 市场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丽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农村劳动生产率处于低水平、现行体制与政策、制度障碍、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教育程度低以及资源和能源压力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关键在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走现代农村工业化道路。为此,政府需创建和维护公平的城乡发展环境、建立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强化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衡代清
本文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选择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具体对策思路是 :( 1 )改进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 2 )强化农业投入机制 ;( 3)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 5)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晓红 张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一大重要课题,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和平社会的重要途径。辽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非常严重,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制约因素 对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望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涤非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延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关键词:
财产权 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康熙
本文根据新疆特殊文化背景和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新疆没有像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在建设中依靠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脱离了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淡化了民族文化差异。新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要使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认同,并重视文化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民族文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运战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就业环境亟需改善、转移速度逐渐减缓的突出问题,并在转移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等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对策是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