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1)
- 2023(10282)
- 2022(8812)
- 2021(8197)
- 2020(7010)
- 2019(16415)
- 2018(16237)
- 2017(30494)
- 2016(17882)
- 2015(20559)
- 2014(20775)
- 2013(20291)
- 2012(19306)
- 2011(17655)
- 2010(18113)
- 2009(16504)
- 2008(16782)
- 2007(15721)
- 2006(13787)
- 2005(12339)
- 学科
- 济(72216)
- 经济(72151)
- 业(50384)
- 农(50298)
- 管理(39048)
- 农业(33331)
- 方法(29553)
- 企(28482)
- 企业(28482)
- 数学(26270)
- 数学方法(25984)
- 中国(22399)
- 业经(20440)
- 财(17021)
- 地方(15795)
- 学(15446)
- 制(14391)
- 贸(13260)
- 贸易(13259)
- 易(12889)
- 理论(12724)
- 农业经济(12445)
- 发(12351)
- 教育(10567)
- 银(10437)
- 银行(10388)
- 策(10269)
- 发展(10147)
- 技术(10131)
- 展(10121)
- 机构
- 学院(259494)
- 大学(252743)
- 济(101064)
- 经济(98734)
- 管理(91580)
- 研究(90996)
- 理学(78843)
- 理学院(77878)
- 管理学(76267)
- 管理学院(75804)
- 农(68723)
- 中国(67079)
- 科学(58134)
- 京(53901)
- 农业(53128)
- 所(49036)
- 业大(47168)
- 研究所(44689)
- 财(43974)
- 中心(42476)
- 江(42257)
- 范(38074)
- 师范(37704)
- 财经(34829)
- 北京(33601)
- 州(32810)
- 农业大学(32753)
- 技术(32224)
- 经(31591)
- 院(31086)
- 基金
- 项目(168776)
- 科学(130473)
- 研究(126945)
- 基金(117164)
- 家(102650)
- 国家(101597)
- 科学基金(84320)
- 社会(76346)
- 社会科(71595)
- 社会科学(71570)
- 省(69894)
- 基金项目(62625)
- 教育(61433)
- 划(58327)
- 编号(56031)
- 自然(53210)
- 自然科(51904)
- 自然科学(51882)
- 自然科学基金(50942)
- 资助(47346)
- 成果(45690)
- 课题(39671)
- 重点(38918)
- 发(38532)
- 部(38057)
- 农(37540)
- 创(34681)
- 性(32679)
- 创新(32374)
- 年(32127)
- 期刊
- 济(118567)
- 经济(118567)
- 农(72388)
- 研究(70673)
- 中国(59741)
- 农业(49331)
- 学报(46192)
- 科学(40738)
- 教育(39467)
- 大学(34838)
- 财(33133)
- 学学(33008)
- 管理(26768)
- 技术(26713)
- 业经(25720)
- 融(23967)
- 金融(23967)
- 业(23616)
- 问题(17256)
- 财经(16900)
- 版(16704)
- 经济研究(15785)
- 职业(15661)
- 农业经济(15073)
- 农村(14884)
- 村(14884)
- 经(14495)
- 世界(13757)
- 业大(13673)
- 资源(13117)
共检索到390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隋任花 骆玉岐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就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所在。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必须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使他们既有一技之长,又能达到一专多能,在学习和能力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达到彻底脱贫致富,促进农村和城镇经济的双重繁荣。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分析 职业技能培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教育 培训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新
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转移效率不高;转移方式多样化,就业格局以及转移劳动力群体特征发生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同时总结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种基本路径: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并对各种转移路径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路径
[期刊] 预测
[作者]
曹揆昕 邓寿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晓芹 姜太碧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水平低、性别比例失调、区域内转移等诸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现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士海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鲁士海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0%,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芹 原梅生
文章在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城镇化及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论 休闲产业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障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间转移 转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