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9)
- 2023(8272)
- 2022(6898)
- 2021(6613)
- 2020(5349)
- 2019(12056)
- 2018(11999)
- 2017(22637)
- 2016(13012)
- 2015(14607)
- 2014(14527)
- 2013(14057)
- 2012(13242)
- 2011(12109)
- 2010(12731)
- 2009(11720)
- 2008(11620)
- 2007(10890)
- 2006(10170)
- 2005(9189)
- 学科
- 济(49806)
- 经济(49750)
- 农(49451)
- 业(43216)
- 农业(32940)
- 管理(31079)
- 企(21714)
- 企业(21714)
- 业经(17663)
- 中国(16661)
- 财(13392)
- 方法(13383)
- 制(13163)
- 地方(12736)
- 策(12602)
- 农业经济(12411)
- 数学(11827)
- 数学方法(11603)
- 发(10706)
- 及其(10167)
- 政策(9675)
- 村(9602)
- 农村(9584)
- 劳(9518)
- 劳动(9500)
- 贸(9341)
- 贸易(9334)
- 方针(9261)
- 易(9152)
- 发展(9124)
- 机构
- 学院(180316)
- 大学(171412)
- 济(75308)
- 经济(73522)
- 管理(67370)
- 研究(62024)
- 理学(56960)
- 理学院(56437)
- 管理学(55550)
- 管理学院(55219)
- 中国(50116)
- 农(49426)
- 农业(37042)
- 京(35613)
- 财(35189)
- 科学(34990)
- 江(31602)
- 业大(31175)
- 所(30990)
- 中心(30673)
- 研究所(27377)
- 财经(25988)
- 范(25241)
- 师范(25081)
- 州(24316)
- 省(23545)
- 经(23528)
- 农业大学(22365)
- 北京(22294)
- 院(21217)
- 基金
- 项目(111022)
- 研究(89923)
- 科学(87229)
- 基金(77289)
- 家(65381)
- 国家(64600)
- 社会(55684)
- 科学基金(55306)
- 社会科(52208)
- 社会科学(52200)
- 省(46233)
- 教育(41718)
- 编号(40851)
- 基金项目(40075)
- 划(36896)
- 成果(34321)
- 自然(32500)
- 自然科(31711)
- 自然科学(31704)
- 资助(31184)
- 自然科学基金(31115)
- 农(29050)
- 课题(28173)
- 发(25809)
- 部(25009)
- 重点(24468)
- 性(24227)
- 年(23691)
- 创(22947)
- 制(22776)
- 期刊
- 济(97518)
- 经济(97518)
- 农(56992)
- 研究(56488)
- 中国(48504)
- 农业(38526)
- 教育(28742)
- 财(25464)
- 学报(25101)
- 科学(24331)
- 融(24067)
- 金融(24067)
- 业经(22612)
- 管理(21347)
- 大学(21006)
- 学学(19646)
- 业(17168)
- 技术(17105)
- 农业经济(14985)
- 农村(14887)
- 村(14887)
- 问题(13730)
- 财经(12482)
- 经济研究(12072)
- 版(11355)
- 世界(10993)
- 经(10764)
- 经济问题(10313)
- 农村经济(9626)
- 职业(9445)
共检索到294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韩笑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和素质低下是制约转移的根本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建议政府要突破体制和观念障碍,加大投入和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和效率,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科学设计、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协调劳动和教育部门关系,理顺流入地和输出地的关系,综合设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连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教育 培训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受阻分析 战略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灵芝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且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研究、探讨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规模的转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延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育才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并在此框架下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劳动社保制度改革,以及户籍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保证社会的和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丽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玉琴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郊区517个已转移就业劳动力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城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是二、三产业,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障碍;重点分析了广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特点与政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 培训 农民素质 城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功奎 何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立芳 孙上林
吉林省英俊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使得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有符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个性。总的来说,呈现出转移数量大、转移质量低的特点。这与当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情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对英俊镇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总结了英俊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培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宗敏 杨雪梅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云南经济要发展,农村是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核心。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素质持续、整体地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教育的普及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