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1)
2023(15061)
2022(13069)
2021(11948)
2020(9922)
2019(22736)
2018(22557)
2017(44489)
2016(23611)
2015(26526)
2014(26495)
2013(26681)
2012(24529)
2011(22273)
2010(22317)
2009(20826)
2008(19897)
2007(17831)
2006(16063)
2005(14094)
作者
(68277)
(57327)
(56798)
(54191)
(36229)
(27357)
(25432)
(22509)
(21642)
(20309)
(19484)
(19267)
(18028)
(17932)
(17489)
(17463)
(16694)
(16576)
(16380)
(16106)
(14180)
(14167)
(13796)
(13185)
(12972)
(12826)
(12440)
(12400)
(11643)
(11293)
学科
(121668)
经济(121552)
(70640)
管理(64800)
(51076)
(48617)
企业(48617)
方法(47790)
数学(42386)
数学方法(42056)
农业(34034)
中国(27620)
业经(27603)
地方(27111)
(24880)
(22172)
(18891)
(17696)
贸易(17687)
(17082)
(15715)
环境(15706)
地方经济(14880)
(14715)
技术(14702)
(14639)
财务(14578)
理论(14567)
财务管理(14549)
(14393)
机构
学院(346078)
大学(344750)
(153073)
经济(150186)
管理(138886)
理学(121100)
理学院(119869)
管理学(118105)
管理学院(117491)
研究(117106)
中国(87912)
(71595)
科学(69394)
(68675)
(65530)
(57936)
业大(54515)
中心(53354)
财经(53048)
研究所(52534)
农业(52337)
(50091)
(48432)
经济学(46759)
北京(44805)
(43936)
师范(43613)
经济学院(41986)
(41219)
(39886)
基金
项目(234861)
科学(185763)
研究(174289)
基金(172324)
(148672)
国家(147402)
科学基金(127519)
社会(113404)
社会科(107285)
社会科学(107258)
基金项目(91856)
(90799)
自然(80457)
自然科(78544)
自然科学(78531)
教育(77504)
自然科学基金(77155)
(74816)
编号(71107)
资助(70386)
成果(57084)
(52697)
重点(51457)
(51249)
(48039)
课题(47284)
国家社会(47243)
教育部(45419)
人文(45129)
创新(44821)
期刊
(174864)
经济(174864)
研究(104013)
(70284)
中国(64555)
学报(52880)
科学(49683)
农业(47775)
(47720)
管理(47683)
大学(41500)
学学(39708)
(32161)
金融(32161)
业经(31129)
教育(30289)
技术(28751)
经济研究(26966)
财经(26600)
问题(23521)
(22708)
(21669)
技术经济(18595)
世界(17739)
(17112)
理论(16677)
经济问题(16215)
现代(15990)
科技(15642)
农业经济(15395)
共检索到509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于开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玲  白媛媛  马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少,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了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增长都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探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菲  
文章以中国1981~2004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