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92)
2023(17040)
2022(14666)
2021(13706)
2020(11342)
2019(26205)
2018(25798)
2017(50497)
2016(27123)
2015(30231)
2014(30136)
2013(29793)
2012(27177)
2011(24265)
2010(23972)
2009(21843)
2008(21106)
2007(18544)
2006(16020)
2005(13545)
作者
(76733)
(64404)
(63507)
(60736)
(40445)
(30865)
(28769)
(25217)
(24222)
(22636)
(21791)
(21616)
(19966)
(19871)
(19694)
(19542)
(19143)
(18872)
(18383)
(18229)
(15879)
(15574)
(15540)
(14824)
(14453)
(14203)
(14069)
(14044)
(12970)
(12840)
学科
(113649)
经济(113529)
(81152)
管理(74803)
(58824)
企业(58824)
方法(53249)
(51946)
数学(47412)
数学方法(46831)
农业(34484)
(28593)
业经(28165)
中国(27966)
(23653)
地方(22311)
(20101)
(18931)
贸易(18925)
(18394)
(18085)
财务(18011)
财务管理(17975)
技术(17544)
企业财务(17172)
理论(16607)
环境(16142)
(15403)
(15351)
银行(15307)
机构
学院(381368)
大学(379474)
管理(154164)
(153570)
经济(150464)
理学(135491)
理学院(134084)
管理学(131648)
管理学院(130968)
研究(122249)
中国(91342)
(78378)
(77453)
科学(76738)
(67566)
业大(63245)
(59914)
农业(59652)
中心(57709)
财经(55536)
研究所(54911)
(54127)
(51050)
(48961)
师范(48495)
北京(48093)
经济学(46382)
(44277)
(43581)
经济学院(42152)
基金
项目(271386)
科学(214464)
基金(198966)
研究(196941)
(173313)
国家(171861)
科学基金(148811)
社会(125862)
社会科(119076)
社会科学(119046)
基金项目(106105)
(105984)
自然(97377)
自然科(95122)
自然科学(95097)
自然科学基金(93377)
教育(89781)
(88463)
资助(81489)
编号(80222)
成果(63045)
(60300)
重点(59885)
(57480)
(56117)
课题(53660)
创新(52388)
科研(52190)
国家社会(52155)
教育部(51620)
期刊
(161916)
经济(161916)
研究(104172)
(77450)
中国(70668)
学报(62317)
科学(57694)
农业(52992)
管理(50981)
(50217)
大学(48465)
学学(46282)
教育(36273)
业经(32486)
(32467)
金融(32467)
技术(31988)
财经(26436)
(24532)
经济研究(24234)
问题(22650)
(22485)
(20267)
科技(18402)
技术经济(17796)
资源(17541)
理论(17406)
业大(17377)
图书(16887)
统计(16887)
共检索到535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新仓  于立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关联性,两者的良性互动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实地调查与个别访谈法,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推进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晓红  张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一大重要课题,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和平社会的重要途径。辽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非常严重,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克强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且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本文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永萍  翟印礼  
一、辽宁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分析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属三大地区的东部地区。总人口为4155.4万人,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万公顷,人均耕地1.49亩。总人口中按受教育程度分类,小学以下占39.46%,初中占42.25%,高中占12.25%,大专以上的占5.79%。(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按农业与非农业分类,非农业人口1943.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8%;农业人口2211.7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淼  张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和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研究,界定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找出提高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对策,运用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充分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传龙  吴玲  周思山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受传统观念、制度保障、信息流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因此,应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制度环境、加强技能培训、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引导、规范,使其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