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5)
2023(11960)
2022(9296)
2021(8360)
2020(6895)
2019(15009)
2018(14952)
2017(29223)
2016(15570)
2015(17225)
2014(17214)
2013(17191)
2012(15338)
2011(13452)
2010(13774)
2009(13147)
2008(13372)
2007(12476)
2006(11203)
2005(10174)
作者
(43582)
(36697)
(36491)
(34426)
(23070)
(17307)
(16421)
(14308)
(13806)
(13143)
(12452)
(12038)
(11704)
(11417)
(11230)
(11020)
(10706)
(10558)
(10512)
(10404)
(9171)
(8973)
(8963)
(8557)
(8332)
(8251)
(8227)
(7989)
(7346)
(7327)
学科
(85972)
(76540)
经济(76443)
(68584)
企业(68584)
管理(55608)
(49098)
业经(33295)
农业(32923)
方法(27897)
(23326)
中国(20697)
数学(19809)
数学方法(19725)
(17965)
财务(17948)
财务管理(17938)
技术(17910)
企业财务(17045)
地方(15675)
(15548)
(14871)
产业(13590)
(13145)
(12780)
(12631)
农业经济(12479)
(12343)
理论(12173)
(11526)
机构
学院(233280)
大学(221099)
(106258)
经济(104566)
管理(96924)
理学(83615)
理学院(82959)
管理学(81993)
管理学院(81583)
研究(71446)
中国(58746)
(52099)
(45585)
(44666)
科学(40112)
农业(39179)
(37133)
业大(37030)
财经(36268)
(34777)
中心(33869)
(32805)
经济学(31625)
研究所(31031)
经济管理(29512)
(28751)
经济学院(28717)
北京(27157)
商学(26826)
商学院(26601)
基金
项目(150696)
科学(121999)
研究(115608)
基金(110874)
(93695)
国家(92668)
科学基金(82558)
社会(78789)
社会科(74486)
社会科学(74472)
(62196)
基金项目(59514)
自然(49653)
教育(49308)
自然科(48538)
自然科学(48530)
(48153)
自然科学基金(47758)
编号(47382)
资助(42473)
(36769)
成果(35873)
(35640)
(34961)
(33074)
国家社会(32789)
重点(32483)
创新(31720)
(31338)
(30919)
期刊
(130626)
经济(130626)
研究(64321)
(58030)
中国(47028)
农业(39197)
管理(38034)
(37313)
科学(32082)
业经(30304)
学报(29651)
大学(24783)
学学(24176)
(23868)
金融(23868)
技术(21287)
(19743)
经济研究(18377)
财经(18281)
问题(18257)
(15986)
农业经济(15124)
农村(14817)
(14817)
技术经济(14663)
教育(14566)
世界(14008)
商业(12849)
经济问题(12836)
现代(12730)
共检索到349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文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城乡改革全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促使其有序流动,无可争辩地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一、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流动现状的思考(一)流动状况由于“生产力压迫人口”、比较利益的驱动和产业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明  石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大兴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春雨  方觉曙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岳公正   李宝智   胡玉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陶永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  
政府在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责任唐洪(四川省剑阁县委政研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劳动力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合理配置农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祥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镇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仍然在农村:第一产业的发育程度仍然欠缺;从资源的合理配置看农业劳动力留在农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未来世纪的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丽芹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趋缓,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形成一个协调有效的转移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丹  袁洪斌  熊德平  
政府行为选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包括: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其保障机制,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是其补偿与激励机制。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建立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和制度支持体系、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支持体系,以及行政管理和服务支持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