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2)
2023(9032)
2022(7362)
2021(6902)
2020(5429)
2019(12089)
2018(11929)
2017(22142)
2016(12490)
2015(13931)
2014(13849)
2013(13620)
2012(12618)
2011(11560)
2010(11677)
2009(10736)
2008(10598)
2007(10112)
2006(9278)
2005(8299)
作者
(36786)
(31182)
(30714)
(29130)
(19257)
(15099)
(13627)
(12074)
(11968)
(11198)
(10691)
(10385)
(9960)
(9734)
(9667)
(9477)
(9345)
(9031)
(8929)
(8895)
(7931)
(7681)
(7656)
(7467)
(7223)
(7108)
(6973)
(6790)
(6518)
(6484)
学科
(49933)
经济(49874)
(49163)
(40497)
农业(32939)
管理(28163)
(19616)
企业(19616)
业经(18315)
中国(15514)
方法(14176)
农业经济(12437)
地方(12291)
(12256)
数学(11826)
(11786)
数学方法(11661)
(11646)
(10467)
发展(9955)
(9936)
(9501)
劳动(9484)
(9482)
农村(9460)
(8570)
(8543)
(8397)
贸易(8391)
(8206)
机构
学院(178130)
大学(169579)
(69288)
经济(67598)
研究(62742)
管理(62522)
(55681)
理学(53275)
理学院(52718)
管理学(51700)
管理学院(51420)
中国(49679)
农业(42517)
科学(40075)
(36304)
业大(35533)
(33150)
(30375)
(30250)
中心(30042)
研究所(29710)
农业大学(26201)
(24773)
(24156)
(23837)
师范(23834)
财经(22977)
北京(22473)
(21885)
(21353)
基金
项目(115083)
科学(88584)
研究(87388)
基金(79565)
(70429)
国家(69633)
科学基金(57727)
社会(53492)
社会科(49926)
社会科学(49910)
(48426)
基金项目(41958)
教育(39029)
(38948)
编号(38889)
自然(35853)
自然科(34899)
自然科学(34889)
自然科学基金(34242)
(31801)
成果(31487)
资助(31415)
(27386)
课题(26711)
重点(26013)
(24648)
(23800)
(23161)
(22318)
创新(22123)
期刊
(90993)
经济(90993)
(62345)
研究(49801)
中国(46804)
农业(42318)
学报(32498)
科学(29316)
大学(25411)
学学(24265)
(23041)
教育(22683)
业经(22500)
管理(19210)
(19175)
(18703)
金融(18703)
技术(15552)
农业经济(14755)
农村(14367)
(14367)
(13020)
问题(12962)
经济研究(11005)
业大(10957)
财经(10684)
世界(10493)
经济问题(10057)
资源(9995)
农业大学(9686)
共检索到280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德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理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仁勇  胡树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方亮  
目前中国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亚洲开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2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