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03)
- 2023(12132)
- 2022(10282)
- 2021(9248)
- 2020(7867)
- 2019(18086)
- 2018(17646)
- 2017(35168)
- 2016(18827)
- 2015(21361)
- 2014(21405)
- 2013(21762)
- 2012(20679)
- 2011(18827)
- 2010(19097)
- 2009(18207)
- 2008(17884)
- 2007(16464)
- 2006(14781)
- 2005(13303)
- 学科
- 济(110157)
- 经济(110073)
- 业(58026)
- 农(50435)
- 管理(49132)
- 方法(42170)
- 数学(38366)
- 数学方法(38147)
- 企(36132)
- 企业(36132)
- 农业(33451)
- 地方(24992)
- 业经(24315)
- 中国(24105)
- 财(22630)
- 学(18097)
- 制(17233)
- 贸(16324)
- 贸易(16319)
- 易(15785)
- 发(14460)
- 地方经济(13955)
- 融(13050)
- 金融(13046)
- 务(13041)
- 财务(13025)
- 财务管理(12989)
- 银(12943)
- 银行(12913)
- 环境(12761)
- 机构
- 学院(286774)
- 大学(283220)
- 济(135605)
- 经济(133189)
- 管理(109031)
- 研究(98952)
- 理学(94271)
- 理学院(93305)
- 管理学(92026)
- 管理学院(91495)
- 中国(76720)
- 农(64102)
- 财(58369)
- 京(57277)
- 科学(57193)
- 所(50492)
- 农业(49124)
- 财经(46618)
- 中心(46332)
- 业大(45430)
- 研究所(45387)
- 江(43774)
- 经济学(43272)
- 经(42376)
- 经济学院(39039)
- 北京(35676)
- 范(35417)
- 师范(35116)
- 财经大学(34006)
- 州(33740)
- 基金
- 项目(184190)
- 科学(145743)
- 研究(136039)
- 基金(135493)
- 家(116689)
- 国家(115670)
- 科学基金(99269)
- 社会(90717)
- 社会科(85796)
- 社会科学(85773)
- 省(72027)
- 基金项目(71918)
- 自然(60869)
- 教育(60602)
- 自然科(59443)
- 自然科学(59426)
- 划(58867)
- 自然科学基金(58400)
- 资助(55154)
- 编号(54953)
- 成果(44390)
- 部(42282)
- 发(41870)
- 重点(40886)
- 国家社会(38365)
- 创(37520)
- 课题(36887)
- 教育部(36319)
- 农(35992)
- 人文(35819)
- 期刊
- 济(158732)
- 经济(158732)
- 研究(85570)
- 农(67144)
- 中国(55528)
- 农业(45277)
- 财(44952)
- 学报(43591)
- 科学(40717)
- 管理(35247)
- 大学(34095)
- 学学(32911)
- 融(30379)
- 金融(30379)
- 业经(29086)
- 经济研究(24753)
- 财经(24453)
- 技术(23369)
- 问题(22013)
- 业(21261)
- 经(21067)
- 教育(19960)
- 世界(17249)
- 技术经济(16546)
- 农村(15393)
- 村(15393)
- 版(15390)
- 农业经济(15260)
- 经济问题(15145)
- 统计(15058)
共检索到433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志成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军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于开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菲
文章以中国1981~2004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异地就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玲 白媛媛 马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少,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了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增长都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探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人力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国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二元经济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剩余劳动力 资源再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