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8)
2023(8726)
2022(7245)
2021(6642)
2020(5595)
2019(12649)
2018(12313)
2017(24392)
2016(13114)
2015(14449)
2014(13806)
2013(13978)
2012(13188)
2011(11986)
2010(11921)
2009(11087)
2008(10815)
2007(9966)
2006(8990)
2005(7881)
作者
(37689)
(32269)
(31695)
(30172)
(20226)
(15589)
(14139)
(12448)
(12247)
(11211)
(11081)
(10930)
(9988)
(9972)
(9971)
(9768)
(9434)
(9418)
(9218)
(9110)
(8047)
(7987)
(7842)
(7682)
(7358)
(7218)
(6994)
(6923)
(6574)
(6490)
学科
(65051)
经济(64987)
(49379)
(45021)
农业(33011)
管理(31907)
方法(28816)
数学(26849)
数学方法(26700)
(23208)
企业(23208)
业经(19052)
中国(15993)
(15042)
地方(13905)
农业经济(12451)
(12092)
(10878)
(10362)
贸易(10359)
(10105)
(9891)
(9517)
农村(9498)
(9417)
劳动(9400)
发展(9296)
(9288)
(8694)
收入(8659)
机构
学院(188366)
大学(185990)
(84180)
经济(82787)
管理(73816)
理学(64857)
理学院(64265)
研究(63856)
管理学(63308)
管理学院(62986)
(55807)
中国(51253)
农业(42686)
科学(38334)
(37703)
业大(36126)
(35804)
(32122)
中心(31642)
研究所(29016)
(28898)
财经(28822)
(26601)
农业大学(26511)
经济学(26242)
经济学院(23976)
经济管理(23110)
北京(22819)
(22742)
(22489)
基金
项目(130836)
科学(103909)
基金(97827)
研究(95242)
(85952)
国家(85163)
科学基金(72984)
社会(63780)
社会科(60187)
社会科学(60174)
基金项目(51823)
(50615)
自然(45830)
自然科(44817)
自然科学(44806)
自然科学基金(44033)
(41785)
教育(41205)
资助(39365)
编号(38616)
(32415)
成果(30773)
(29947)
(29138)
重点(28783)
国家社会(27610)
(26975)
教育部(25386)
创新(25256)
科研(25250)
期刊
(94717)
经济(94717)
(61658)
研究(51283)
农业(41936)
中国(39407)
学报(33511)
科学(30185)
大学(26637)
学学(25640)
(25418)
业经(22381)
(22074)
金融(22074)
管理(21348)
(18863)
农业经济(14645)
财经(14638)
农村(14422)
(14422)
问题(14203)
技术(13306)
经济研究(13027)
(12439)
(12121)
教育(12082)
世界(11824)
业大(10511)
经济问题(10427)
农业大学(9556)
共检索到279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守英  高汉  
现有关于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论点大多基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证据,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证据。文章基于省、县(市)数据和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不同生产函数进入"刘易斯拐点"的时间不同,2005年左右东部地区的粮食和第一产业GDP的生产函数已到达"刘易斯拐点",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到达;即使到2010年,肉类生产函数仍未到达"刘易斯拐点";而基于2000~2004年中部某省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进一步发现,2004年水稻和小麦生产都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农户更多地从事非农生产并不会显著降低其水稻和小麦的总产量。总体而言,目前中国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并非全局性的,但有必要进一步放松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约束,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动,以帮助缓解东部地区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祥勇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大规模FDI流入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敛性的分析框架,为研究区域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282个地市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FDI已成为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敛性的主要因素,且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条件β-收敛特征,但东部地区呈发散趋势。而且,在考察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演变轨迹呈现出先收敛后发散的"U型"趋势。为此,政府应坚持"两个大局"的战略设计,运用差异性的引资优惠政策引导FDI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同时避免对劳动力价格的过度干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欧阳峣  张杰飞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砾群  陈海滨  陈亚妮  陈波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剩余劳动力可能的转移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农户车间化"生产模式,即在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下,由农村合作社或者社会企业参与,农户分散生产统一经营的生产模式。以陕西杨凌为例对农户车间化模式实施的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只要使农户获得816元/月的收入,农户参与度可达60%。自要能满足投资者对劳动力和利润的要求,投资者愿意参与该模式,政府应当在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玉玲  赵锡平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收入。在中国实现小康的过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