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8)
2023(12000)
2022(9992)
2021(9515)
2020(8142)
2019(19033)
2018(18901)
2017(36065)
2016(20296)
2015(23526)
2014(23787)
2013(23169)
2012(21545)
2011(19636)
2010(20160)
2009(18846)
2008(18827)
2007(17533)
2006(15333)
2005(13754)
作者
(60593)
(50905)
(50708)
(48331)
(31945)
(24577)
(23045)
(20123)
(19288)
(18237)
(17374)
(17189)
(16136)
(16117)
(15861)
(15822)
(15798)
(14968)
(14723)
(14662)
(12968)
(12679)
(12633)
(11888)
(11628)
(11615)
(11507)
(11310)
(10477)
(10375)
学科
(86047)
经济(85964)
(57914)
(50648)
管理(48818)
方法(39338)
(36465)
企业(36465)
数学(35689)
数学方法(35032)
农业(33568)
中国(23580)
业经(22387)
(19008)
(17486)
地方(16698)
(16038)
(14775)
贸易(14770)
(14377)
理论(13959)
(12978)
教育(12610)
农业经济(12492)
(11913)
银行(11872)
(11844)
(11298)
(11150)
金融(11148)
机构
大学(294414)
学院(294413)
(116714)
经济(114077)
管理(109046)
研究(100489)
理学(94363)
理学院(93269)
管理学(91086)
管理学院(90585)
中国(75810)
(72496)
科学(64506)
(62776)
农业(56317)
业大(52864)
(52688)
(50239)
研究所(47955)
中心(47372)
(46399)
(40844)
师范(40379)
财经(39874)
北京(39536)
(36307)
(36217)
农业大学(35244)
(34967)
经济学(34706)
基金
项目(193920)
科学(150867)
研究(140746)
基金(137523)
(120748)
国家(119633)
科学基金(100992)
社会(86590)
社会科(81448)
社会科学(81420)
(78865)
基金项目(72141)
教育(67009)
自然(65964)
(65922)
自然科(64435)
自然科学(64414)
自然科学基金(63238)
编号(59712)
资助(57812)
成果(49227)
重点(44077)
(42984)
(42301)
课题(42029)
(39848)
(39057)
大学(37614)
科研(37551)
创新(37054)
期刊
(132562)
经济(132562)
研究(84020)
(74916)
中国(66042)
学报(52130)
农业(51025)
科学(46396)
教育(41566)
大学(40734)
(38308)
学学(37474)
管理(35178)
业经(27740)
(27040)
金融(27040)
技术(26595)
(24868)
财经(19523)
经济研究(19093)
问题(18629)
(17911)
(16742)
统计(15588)
业大(15122)
农村(15122)
(15122)
农业经济(15116)
技术经济(14968)
世界(14650)
共检索到441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娜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组团流动"模式,并从模式的提出背景、实现方式、作用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认为"组团流动"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农村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模式的顺利实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仙娥  王春艳  
本文在比较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同时 ,分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不同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这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祝士苓  王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祥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元春  肖亚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衡代清  
本文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选择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具体对策思路是 :( 1 )改进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 2 )强化农业投入机制 ;( 3)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 5)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飞,孙峰华  
本文用人口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并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的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芳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本文试图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与大学生充分就业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择业模型,结合当前就业环境变化,分析大学生嵌入农村建设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嵌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证,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