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6)
2023(7972)
2022(6590)
2021(6314)
2020(5047)
2019(11054)
2018(10892)
2017(21082)
2016(11795)
2015(12370)
2014(12266)
2013(12173)
2012(11488)
2011(10611)
2010(10852)
2009(9920)
2008(10166)
2007(9258)
2006(8321)
2005(7380)
作者
(34247)
(29541)
(28723)
(27570)
(18240)
(14180)
(12809)
(11199)
(11079)
(10377)
(10195)
(9766)
(9388)
(9294)
(9192)
(8732)
(8672)
(8357)
(8286)
(8277)
(7367)
(7348)
(7206)
(6981)
(6603)
(6577)
(6550)
(6410)
(6148)
(6014)
学科
(49019)
经济(48965)
(48799)
(39550)
农业(32622)
管理(25783)
(18206)
企业(18206)
业经(17343)
方法(16487)
数学(14430)
数学方法(14251)
农业经济(12355)
中国(12271)
(12125)
(11485)
(11172)
地方(10287)
(10239)
(9423)
农村(9401)
(9367)
发展(8746)
(8737)
(8494)
及其(8180)
收入(7646)
土地(7621)
(7525)
银行(7502)
机构
学院(169776)
大学(165666)
(68745)
经济(67379)
管理(62547)
研究(61255)
(55894)
理学(54828)
理学院(54181)
管理学(53185)
管理学院(52871)
中国(46251)
农业(42683)
科学(39076)
业大(34798)
(33978)
(31996)
(30758)
研究所(29270)
中心(28553)
农业大学(26302)
(26231)
财经(24175)
(22894)
师范(22652)
(22189)
(21359)
(21258)
(20635)
(20602)
基金
项目(117033)
科学(92121)
基金(85816)
研究(85371)
(76472)
国家(75710)
科学基金(63421)
社会(55656)
社会科(52205)
社会科学(52186)
(46715)
基金项目(45747)
自然(40003)
自然科(39062)
自然科学(39047)
(38571)
自然科学基金(38375)
教育(36915)
编号(34901)
资助(33235)
(32289)
成果(28672)
(26422)
重点(26414)
(26316)
(24017)
(23876)
国家社会(23656)
课题(23467)
创新(22499)
期刊
(82803)
经济(82803)
(62994)
研究(45649)
农业(42886)
中国(35336)
学报(33537)
科学(29946)
大学(25646)
学学(24873)
(21994)
业经(20655)
(19045)
(18310)
金融(18310)
管理(16790)
农业经济(14474)
教育(14181)
农村(13910)
(13910)
(13050)
问题(12433)
财经(11741)
业大(11210)
技术(11072)
世界(10559)
经济研究(10250)
农业大学(10056)
(10006)
社会(9818)
共检索到250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江峰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模式是政社合作型。政府与村庄之间在资源上的相互诱导与吸引,导致资源低效、浪费和不均衡不合理供给,即农村公共物品的“诱致性供给过剩”。农村公共物品“诱致性供给过剩”主要源于政府自上而下项目激励、村组干部横向社会竞争和村庄自下而上资源吸附三重机制。化解农村公共物品“诱致性供给过剩”问题,可通过包干式资源投入、监管结合的村财制度和落实村级民主参与制度等,对“公有”和“共有”的“公共池塘资源”进行有效治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万龙  
本文对家庭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所出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象进行了总结 ,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变迁模式 ,并且通过构建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成本—收益模型 ,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本文还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永丽  柳建平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不仅直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而且对农村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农村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及土地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要杰  
地方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由于地方政府距离居民最近,最能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由此形成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地方主义传统。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地方治理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形成了联邦主义、民主分权、基层化、财政平衡和法律监督等五大原则。以此为指导,德国农村公共物品呈现出地方主导、法律约束、财政支持、多元监督和市场化供给的典型特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应良  丁惠忠  官永彬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机制市场化是我国未来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方向。文章秉承这一基本思路,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初步考察了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安排及绩效的基础上,提出转轨体制背景下应构建一种“政府诱导、市民参与、第三方介入”的“公导民办”的以“民营化”配置理念为核心的“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制度,分析了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选择依据、供给范围、运行模式、制度安排等基本内容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莉  
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多元主体供给的趋势,但由于政府责任、市场失灵和"三农"的弱势等因素,决定了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承担主要责任。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实现:中央政府供给纯公共物品,地方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为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有的作用,政府应立足效率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以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楚永生  丁子信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匮乏不仅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 ,而且构成了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改善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消除制约农村消费水平的“瓶颈”———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居水木  李总  
农村准公共物品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ELES模型及相关的数据计算了农村居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两类准公共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农村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文章分析了农村准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士俊  
"三权分置"起因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体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而党和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既为土地流转清除了障碍,又对其施加了规范和约束,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诱致性与强制性演进逻辑,启示在"三农"工作中,要重视利用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加强有效率制度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万纯  陈怡然  
本文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经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策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论。现有研究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实践提供了参考。在研究方法上,未来可以继续扩大调查样本量和覆盖面。在研究内容上,未来应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实践、农村公共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农村特殊群体公共服务供给、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政府购买公共物品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康金莉  
清末民初,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恶化,传统金融制度失衡,形成对新式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华洋义赈会在河北试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成功将西方信用合作制度移植到中国本土,为以后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解析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历程。研究表明,早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而其成功的供给制度安排亦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品   钟甫宁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基于公平原则将集体土地按远近、肥瘦进行分类均分;形成小规模、细碎化的土地分配局面,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在农村人口和户数长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村庄仍在自发实施的土地行政性调整会延续原来的分配规则并使承包地块进一步变小,还是会受到不断增强的规模经济的诱导、形成新的分配规则来消减细碎化?本文研究发现,土地承包关系调整会兼顾规模效率,初始土地分配越细碎、非农就业和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调整越倾向于削减细碎化。另外,当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类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土地质量异质性时,土地调整也会更倾向于削减细碎化。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适时以二轮承包到期为契机,积极响应农户期盼,推动地块层面的规模化分配与经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卫龙宝  张菲  
本文运用1509户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本村组织治理的满意程度主要受到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导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开发区的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较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启示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优先供给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实施因地制宜的公共物品供给策略,保证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分配的公平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侯同佳  
基于华北王村的调查表明:受经济和代际的影响,农民拆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尽管总体而言农民拆迁意愿相对消极,但大多数农民最终都响应政府要求同意拆迁。农民拆迁意愿之所以会发生变迁,主要是受到村庄内外权力-关系网络的影响,政府、矿场等村庄外部力量通过政策鼓动、利益诱惑形成对农民与村庄精英的动员,村庄熟人社会和家庭等内部力量通过彼此间的连带关系、代际联动形成村庄内部的自我动员,最终促使多数农民同意拆迁。但在权力-关系网络中,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拆迁意愿并未获得满足,可能会带来诸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