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4)
2023(8835)
2022(7269)
2021(7021)
2020(5563)
2019(12364)
2018(12194)
2017(23474)
2016(12903)
2015(14396)
2014(14356)
2013(14180)
2012(13522)
2011(12214)
2010(12927)
2009(12082)
2008(12110)
2007(11514)
2006(10565)
2005(9515)
作者
(36716)
(31086)
(30707)
(29428)
(19650)
(14886)
(13834)
(11977)
(11817)
(11199)
(10521)
(10369)
(9888)
(9698)
(9659)
(9363)
(9308)
(9067)
(9002)
(8652)
(7849)
(7724)
(7628)
(7299)
(7167)
(7097)
(7026)
(6630)
(6401)
(6324)
学科
(51969)
经济(51913)
(49439)
(43619)
管理(33445)
农业(32906)
(22317)
企业(22317)
业经(18124)
(16031)
中国(15634)
方法(15099)
(13637)
(13089)
数学(13038)
数学方法(12748)
农业经济(12413)
地方(12165)
(11589)
银行(11582)
(11179)
(11099)
及其(10793)
(10745)
(9861)
金融(9861)
政策(9841)
(9725)
贸易(9713)
(9663)
机构
学院(184982)
大学(178931)
(76926)
经济(75071)
管理(70755)
研究(64608)
理学(59765)
理学院(59169)
管理学(58147)
管理学院(57794)
中国(54526)
(51205)
农业(38617)
科学(37824)
(37486)
(37182)
(32709)
业大(32619)
中心(32414)
(31133)
研究所(28972)
财经(27235)
(24815)
(24683)
师范(24626)
(24184)
农业大学(23468)
(23427)
北京(23353)
(22258)
基金
项目(115710)
科学(90883)
研究(90576)
基金(82491)
(70982)
国家(70186)
科学基金(59607)
社会(57296)
社会科(53699)
社会科学(53685)
(46021)
基金项目(42477)
编号(39949)
教育(39527)
(37488)
自然(35638)
自然科(34802)
自然科学(34796)
自然科学基金(34172)
成果(33794)
资助(33046)
(29783)
课题(26591)
(26360)
(25969)
重点(25315)
(24215)
国家社会(23429)
(23398)
(23183)
期刊
(99483)
经济(99483)
(58427)
研究(56117)
中国(44913)
农业(39582)
学报(28420)
(27273)
科学(26941)
(26926)
金融(26926)
大学(23221)
业经(22444)
管理(22336)
学学(22147)
教育(21016)
(17647)
技术(15485)
农业经济(14914)
农村(14793)
(14793)
问题(13817)
财经(13267)
经济研究(12367)
(12296)
世界(11401)
(11379)
经济问题(10160)
社会(9962)
图书(9868)
共检索到301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文琼  
村镇两级是政策执行的直接推动者,也是政策效果自下而上反馈的第一个环节,这一反馈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政策监督的有效性。在发达地区富人治村的背景下,村干部对体制及体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镇村两级的干部从偏闭合型关系向非闭合型关系转变。此外,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以联村干部等为主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组织基础,在镇村之间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等的难题;通过对联村干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增加其推动政策落实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以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为基础的非闭合型乡村关系,这种乡村关系构成了政策监督强化的底层逻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董江爱  
在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2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变迁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变化对村民自治政治实践的影响等问题,说明公共政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支持和农民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试图从中把握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  
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有效性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思想的经济逻辑,结论表明:邓小平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思想以回归常识理性为逻辑起点,以因应农民的产权需求为决策基础,以顺应发展规律为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有效性的动态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有效性的一般性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立宁  李放  丁先存  
公共政策中的信息监督是保证政策信息真实、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公共决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基于博弈论模型,论文分析政策系统中的各方政策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官方主体、半官方主体、民间主体三方面入手,构建政策主体关于政策信息监督的博弈模型,分析其博弈行为与均衡条件。在理论求解的基础上,为改进政策信息监督机制提出合理建议,认为激发政策信息监督行为可以从信息公开、政策学习、奖惩激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春生  莫秀蓉  
监督是约束下级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工具,但监督是有成本的,其中上、下级政府间的交通时间成本不容忽视。对此,本文通过一个政策执行过程中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框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监督的交通时间成本越高,下级政府政策执行力越差的命题。本文以行政管理费为观测对象,利用浙江省11市56县的数据对命题进行了检验。发现无论是以空间距离还是以交通时间作为解释变量,结果均证明了上述命题。并且发现,空间相对距离、交通相对时间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更大,且更为稳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监督,提高政策执行力的一些方向性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春生  莫秀蓉  
监督是约束下级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工具,但监督是有成本的,其中上、下级政府间的交通时间成本不容忽视。对此,本文通过一个政策执行过程中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框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监督的交通时间成本越高,下级政府政策执行力越差的命题。本文以行政管理费为观测对象,利用浙江省11市56县的数据对命题进行了检验。发现无论是以空间距离还是以交通时间作为解释变量,结果均证明了上述命题。并且发现,空间相对距离、交通相对时间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更大,且更为稳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监督,提高政策执行力的一些方向性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融合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互为支撑、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方位和独特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能充足、前景广阔。农民形态、产业形态、城乡形态三大经济形态的演化,预示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底层逻辑的变动趋向。面向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在产业政策、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战略选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京春  綦晓光  
行为公共政策尚处于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其应用特别值得中国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治理的重视和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行为经济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述评。基于理论逻辑所揭示的从"经济人"到"人类"的假设条件变化,在对公共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行为经济为其带来的改变,并对行为政策与传统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在提出行为政策的五点特征及其对财政治理的启示后,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行为政策在全球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在最后为中国当下财政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圈层社会是农村社会生活与交往的重要表征。依据社会成员互动的关系性质,农村社会呈现出家族圈、人情圈、公共圈和示范圈等等不同的圈层,每个圈层内的成员往往具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农村选举运行于农村社会生活内部,在运行过程中被农村社会中的圈层特性所覆盖,并呈现出不同于制度理性和民主预设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直接体现就是各个圈层之间的互动与交换,进而打破原有的社会资源网络,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整体再造与重塑。从民主社会度发育的角度上看,这种"打破-重建"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基层民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成长与深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一年里,各级政府相继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主管机构,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推出乡村振兴技术和解决方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环境,数字化赋能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取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电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杭一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树涛  毛亚庆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政策执行者的功利主义逻辑与政策制定者的直觉主义逻辑存在根本的冲突与缺陷,并缺乏对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的回应。为应对这些冲突与缺陷,需要诉诸罗尔斯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使政策目标指向完善的程序正义,在建构过程中采用词典式优先序列,让最少受惠者成为政策正义的裁判,并通过反思平衡的方法对政策进行持续修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