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15)
- 2023(15575)
- 2022(12845)
- 2021(12051)
- 2020(9930)
- 2019(22391)
- 2018(22402)
- 2017(42158)
- 2016(22874)
- 2015(25209)
- 2014(24377)
- 2013(23576)
- 2012(21291)
- 2011(18961)
- 2010(19326)
- 2009(18060)
- 2008(17652)
- 2007(16109)
- 2006(14118)
- 2005(12575)
- 学科
- 济(87797)
- 经济(87687)
- 业(73437)
- 管理(67626)
- 企(52475)
- 企业(52475)
- 农(50773)
- 农业(33844)
- 方法(33041)
- 数学(28590)
- 数学方法(28123)
- 业经(26516)
- 中国(25001)
- 财(23558)
- 制(21990)
- 技术(20039)
- 地方(18843)
- 学(15916)
- 体(15666)
- 理论(15055)
- 发(15037)
- 银(14098)
- 银行(14085)
- 策(13544)
- 行(13476)
- 贸(13366)
- 贸易(13352)
- 环境(13030)
- 融(13030)
- 金融(13026)
- 机构
- 学院(306306)
- 大学(300071)
- 济(124612)
- 经济(121857)
- 管理(120808)
- 理学(104109)
- 理学院(103054)
- 管理学(101186)
- 管理学院(100592)
- 研究(99131)
- 中国(77989)
- 农(63142)
- 京(62247)
- 科学(58482)
- 财(58428)
- 江(48748)
- 业大(48539)
- 农业(47745)
- 中心(47731)
- 所(47676)
- 财经(44596)
- 研究所(42576)
- 经(40475)
- 范(40374)
- 师范(40017)
- 州(38349)
- 北京(38279)
- 经济学(36921)
- 院(35542)
- 经济管理(33688)
- 基金
- 项目(206483)
- 科学(164697)
- 研究(157905)
- 基金(149008)
- 家(128089)
- 国家(126829)
- 科学基金(110701)
- 社会(101906)
- 社会科(96137)
- 社会科学(96116)
- 省(84327)
- 基金项目(78893)
- 教育(72400)
- 自然(68390)
- 划(68307)
- 自然科(66814)
- 自然科学(66800)
- 编号(65822)
- 自然科学基金(65612)
- 资助(58108)
- 成果(53070)
- 创(47640)
- 重点(45923)
- 课题(45670)
- 部(45406)
- 发(45312)
- 制(44129)
- 创新(43702)
- 国家社会(42358)
- 性(39469)
- 期刊
- 济(148158)
- 经济(148158)
- 研究(89504)
- 中国(71398)
- 农(66777)
- 财(46457)
- 农业(45187)
- 管理(43924)
- 学报(43253)
- 科学(42241)
- 教育(38558)
- 大学(35164)
- 学学(33073)
- 融(30404)
- 金融(30404)
- 技术(29818)
- 业经(29793)
- 业(22455)
- 财经(21563)
- 经济研究(20546)
- 问题(19940)
- 经(18509)
- 版(16813)
- 科技(16208)
- 技术经济(16060)
- 农村(15862)
- 村(15862)
- 农业经济(15453)
- 图书(14839)
- 世界(14339)
共检索到468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安永军
建设与分散小农户有效对接的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乡村善治的关键命题。国家在外部监控的前提下将公共品供给事务承包给私人主体,生成了"市场包干制",它能够实现前台治理与后台治理的分离,形成了双层治理格局。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清晰化实现服务专业化,而村社组织的支持能够降低协调成本,二者协同实现水利体系与分散小农的高效对接。由此可见,国家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一责任主体,高效的公共品供给离不开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而市场机制具有调动积极性的优势,国家在有效监控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能够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培 夏海鹰
大数据技术开启了人类社会新时代,不仅让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数字化特征,而且成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技术路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治理等不同方面分析了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创新的概念与内涵,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原则,沿着"技术—治理"的进路,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视角构建了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创新的逻辑框架,从技术接入、技术匹配、技术执行层面和信息供给、信息交互、信息应用维度阐述了数据赋能治理创新的实现基础,剖析了治理挑战、破解思路、治理之道、实践路径等作用机制,指出这将从不同方面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复杂的教育治理问题形成一套有效解决机制,引发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基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循数治理"的实践案例,从技术应用、协调机制、多维融合、多元协同等方面探讨了数据赋能教育治理的变革路径,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丹 张昱
如何实现养老主体的耦合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当前养老主体多元化面对的主要问题。长护险实践表明,在地化的医养结合能够形成准公共性养老秩序,实现多元主体的耦合。长护险的制度设置可以筛选出有需要的服务群体,进而以在社区内选拔护理员的方式激活社区内部的养老服务供给力量。通过在地化实践,市场型养老服务的契约关系嵌入到熟人关系体制中,充分激发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互助网络。服务主体内生化、服务内容面向需求以及服务监管的非规则化构成多元主体互惠耦合。互惠模式的养老秩序之实现离不开以长护险为形式的医养结合在地化实践、家社互构的养老角色以及制度的输入与资源的扶持。研究表明,互惠型医养秩序的形成,能够超越社区养老中的市场、社会与行政之争,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互惠模式 长护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静
为效果付费债券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有着巨大裨益。融资方式的创新有助于以市场化的手段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激发市场活力与效益;政府实践功能从被动抑负转变到主动增益,有助于将社会利益的增进内化为制度机制构造的基本目标;服务理念从工程服务为主转向以效果服务为主,有助于经济领域做大增量到提升质量的理念运用到社会领域,进而在质的层面改善目标对象的生存状态。为效果付费债券的模式结构联合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方主体,涵盖理念、规范、信息、知识、共识五大要素,有助于解决当下农村公共服务层级供给、协同供给、自我供给的主要困境,就具体领域而言,供给实效直接取决于公共服务在理念、规范和技术三大维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邵明华 刘鹏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有效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玉梅 宋玉茹 高鹤鹏 郑之欣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等战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步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赋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生活新力量,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乡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人才支撑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及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等,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数字经济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农村 现代化 数字乡村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梁流涛 段园凯 李春香 王永峰
本文分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了从管制机构、管制对象、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创新框架问题,并提出了探索规划“留白”机制、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充分挖掘农村三产融合用地渠道、优化用地审批管制规则、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等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志平 苏子涵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康 李放 沈苏燕
在农村互助养老整体绩效不佳背景下,对农村互助养老绩效内涵以及实践逻辑的关注有助于厘清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复杂变化,促进实践中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提高。基于合作生产视角,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解构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结果绩效主要表现为互助养老效率、互助养老服务质量和互助养老效益,过程绩效主要表现为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着眼于个体行动、行动者间合作生产福利过程及其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结合跨案例资料的比较分析,从宏观结构、中观机制、微观嵌入以及情境影响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生产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是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水平需要优化政府治理环境、加强村庄社会建设、建构合作生产供给机制以及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鹏云 刘祖云
后税费时代,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出现了结构不合理、效率与质量不高、供给主体权责失衡等多方面问题,深入探析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国家基础性权力与乡村治权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割裂。推动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必须实现国家与乡村在理念、资金、制度三方面的有效链接。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困境 根源 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美琴 马超峰
在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的实践中,往往存在普及率与使用率不匹配问题,因而项目可持续性成为研究重点。通过18个样本村的多案例比较,从治理规则、资源禀赋和参与激励三个层面分析项目可持续性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政绩考核与项目打包共同构成了项目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而在比较的基础之上,选择借用资源并规范其内在不足,形成了外在激励与内生参与两种有效的可持续推进模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尹西明 苏雅欣 陈劲 陈泰伦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要超越传统的技术驱动,把握场景驱动的新范式、新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实现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结合数字经济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回顾现有创新范式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场景驱动的创新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实践进路与典型案例,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实践前沿。场景驱动的创新既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特定场景,进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也是基于未来趋势与愿景需求,驱动战略、技术、组织、市场需求等创新要素及情境要素整合共融,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乃至开辟新市场和新领域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数字经济时代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以场景驱动原始性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技术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