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99)
- 2023(9216)
- 2022(7644)
- 2021(7205)
- 2020(5954)
- 2019(13212)
- 2018(13331)
- 2017(25519)
- 2016(14105)
- 2015(15449)
- 2014(15393)
- 2013(15182)
- 2012(14127)
- 2011(12902)
- 2010(13197)
- 2009(12665)
- 2008(12719)
- 2007(11907)
- 2006(10783)
- 2005(9896)
- 学科
- 济(57356)
- 经济(57263)
- 农(49242)
- 业(48386)
- 管理(40822)
- 农业(32828)
- 企(27653)
- 企业(27653)
- 业经(20227)
- 制(18189)
- 方法(17901)
- 财(16119)
- 中国(15369)
- 数学(15293)
- 数学方法(15043)
- 体(13301)
- 农业经济(12409)
- 地方(11485)
- 发(11179)
- 学(10494)
- 策(9997)
- 体制(9938)
- 银(9808)
- 银行(9794)
- 村(9596)
- 农村(9575)
- 贸(9496)
- 贸易(9490)
- 发展(9470)
- 展(9460)
- 机构
- 学院(200639)
- 大学(196644)
- 济(84168)
- 经济(82365)
- 管理(76229)
- 研究(68534)
- 理学(65240)
- 理学院(64580)
- 管理学(63507)
- 管理学院(63142)
- 中国(55289)
- 农(54219)
- 农业(41086)
- 京(41064)
- 财(40635)
- 科学(40364)
- 业大(35888)
- 所(34607)
- 中心(33166)
- 江(32464)
- 研究所(30658)
- 财经(30313)
- 经(27390)
- 农业大学(25485)
- 范(25439)
- 师范(25205)
- 州(25126)
- 北京(25102)
- 省(24641)
- 经济学(24507)
- 基金
- 项目(129284)
- 科学(101935)
- 研究(98292)
- 基金(93816)
- 家(81114)
- 国家(80270)
- 科学基金(68681)
- 社会(64036)
- 社会科(60158)
- 社会科学(60145)
- 省(51607)
- 基金项目(49620)
- 教育(43170)
- 自然(41717)
- 划(41664)
- 编号(41592)
- 自然科(40721)
- 自然科学(40713)
- 自然科学基金(39985)
- 资助(36780)
- 成果(34392)
- 农(31120)
- 制(30836)
- 部(29266)
- 重点(28514)
- 发(28465)
- 课题(27769)
- 国家社会(26804)
- 创(26511)
- 性(25814)
- 期刊
- 济(106418)
- 经济(106418)
- 农(60994)
- 研究(59047)
- 中国(48401)
- 农业(41253)
- 学报(32591)
- 财(32010)
- 科学(30305)
- 大学(26452)
- 学学(25335)
- 管理(25217)
- 业经(23404)
- 融(22935)
- 金融(22935)
- 教育(19931)
- 业(18628)
- 技术(16549)
- 财经(15407)
- 问题(15039)
- 农业经济(14919)
- 农村(14867)
- 村(14867)
- 版(13455)
- 经济研究(13267)
- 经(13203)
- 世界(12135)
- 经济问题(10758)
- 社会(10512)
- 业大(10243)
共检索到317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卓
建设有效且成本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表现出“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行政理性特征,而这难以克服农民不合作的治理难题,陷入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制度激励,将公共品供给中的“预算外协商成本”包干给受益农户,生成了“民主包干制”,塑造了制度内与制度外协同供给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村社责任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再造机制、村庄内生性资源的激活机制、协商民主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民主包干制”得以将公共品供给中外溢的协商成本内部化,厘清了国家与农民的责任边界,有效承接公共财政资源,提高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卓
建设有效且成本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表现出“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行政理性特征,而这难以克服农民不合作的治理难题,陷入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制度激励,将公共品供给中的“预算外协商成本”包干给受益农户,生成了“民主包干制”,塑造了制度内与制度外协同供给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村社责任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再造机制、村庄内生性资源的激活机制、协商民主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民主包干制”得以将公共品供给中外溢的协商成本内部化,厘清了国家与农民的责任边界,有效承接公共财政资源,提高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安永军
建设与分散小农户有效对接的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乡村善治的关键命题。国家在外部监控的前提下将公共品供给事务承包给私人主体,生成了"市场包干制",它能够实现前台治理与后台治理的分离,形成了双层治理格局。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清晰化实现服务专业化,而村社组织的支持能够降低协调成本,二者协同实现水利体系与分散小农的高效对接。由此可见,国家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一责任主体,高效的公共品供给离不开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而市场机制具有调动积极性的优势,国家在有效监控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能够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江峰
在征地拆迁实践中,行政包干制作为一种有效治理机制,被地方政府广泛运用。地方政府依托"乡政村治"体制,利用村级组织法理性、社会性和权威性,将征地拆迁中各种复杂事务包干给村"两委"。政府通过将剩余控制权、自由裁量权与剩余索取权等在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合理配置,形塑了行政包干制的政治动员与规则控制、分类赋权与动态激励、利益模块化与社会监督等具体实践机制。征地拆迁行政包干制虽然对整合体制与社会资源、实现矛盾内化以及降低地方政府治理风险等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它仍属于非制度化、非程序化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理念存在张力,并非一种长久治理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邬娟 曾靓
高校科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通过划分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权责边界,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使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文章结合近年来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实践,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出发,将激励相容理论引入分析框架,借助协同理论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考核、审计监督、激励、多中心治理等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机制;从政府、高校、科研人员等不同层面设计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现路径。旨在推动包干制落地见效,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提升科研绩效。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樊丽明 石绍宾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表现出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即层层向上汇总公共品需求与绩效执行信息,层层向下传达供给决策与资金指令安排,信息反馈主要局限于政府体系内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客观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农村 公共品 政府供给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闫嘉欢 杨可
科研经费"包干制"对激发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中国科研经费政策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政策分析法对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总结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的逻辑动因,并从考核、激励、容错、审计监督、防控预警、多中心治理6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推进机制,以期破除科研经费改革中面临的梗阻,优化科技资金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热情,释放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星彤
在“放、管、服”理念指导下,国家不断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为进一步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充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文章从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发展历程及实施现状,分析“包干制”下的经费管理“痛点”和财务报销现状,探究真正解放科研人员的高校财务报销制度。
关键词:
高校 科研 “包干制” 报销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田孟
农村基层民生事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巨大阻力。决策方式和投入方式是农村基层民生事业的两大支柱,本文通过将前者分为集中式决策和民主式决策、将后者分为制度内投入和制度外投入,构建出了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四种基本模式。研究发现:在2000~2007年期间,制度变迁主要是从集中式决策向民主式决策转变;在2008~2012年期间,制度变迁主要是从制度外投入向制度内投入转变;而在2013年以后,随着投入方式的转变,决策方式也出现了新趋向。项目制度大有取代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之势,标志着中国村级公共品供给面临新的制度选择。本文通过对项目制度既有实践绩效的梳理和村级公共品基本性质的分析,认为以制度内集中式供给为基本特征的项目制度难以担当起村级公共品供给的使命,而具有制度内民主式供给特征的新型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更加符合中国农村基层的实际。积极发挥"民主的民生绩效",应当是中国村级公共品供给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的一个基本方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吴孔凡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不断扩大,国家财政支农强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得到较大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燕凌
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古代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本基本上由农民承担,民国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乡村自理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方式保证农村公共品基本供给;改革以来至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承继人民公社制度基本架构,但缺乏人民公社体制的强制性能力,未能适应农民主体利益诉求;税费改革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公共品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成为制度改进的关健。
关键词:
农村 公共品 供给 制度 变迁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蒋琳琦
一、导言 农村农作制度由集体化向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刺激了粮食生产的巨大增长,与此同时,农作制度这一巨变显然又打破了原先制度结构的均衡状态。在长期的集体化农作制度下,农村政治、经济和有关社区生活的各项制度都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这些制度都已基本定型,与农作制度一起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形成了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秀生 胡吉嵘
农民收入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不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致使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以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缺乏等等,不仅会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加重农民负担,而且会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从而最终影响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向全珍 齐佳丽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科研经费“包干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研经费“包干制”是科研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探索,主要目的在于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助力科研创新成果涌现。在“包干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之一,对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机制的落地,重点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如何松绑。基于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的重要意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落实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财务工作路径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包干制 财务工作路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基层行政包干制是脱贫攻坚中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地方政府以"定点包干"的方式建立起(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包干体系,通过对不同层次进行隐性授权,以部门内部流动和条上流动正向激励基层干部,且辅之以约谈、召回、撤职等负向约束,在压力型体制下实现了超常规动员。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核心在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块"的地方权力,统合平级的"条"和下级的"块",高位推动项目、人才、资金和政策精准下沉到基层,实现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但体制内的张力与矛盾,也容易激化包干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部门包干导致扶贫绩效差异。脱贫攻坚中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提出,拓展和延伸了行政包干制适用范围,修正和完善了行政包干制理论,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机制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