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8)
- 2023(11686)
- 2022(9229)
- 2021(8641)
- 2020(6829)
- 2019(15134)
- 2018(15267)
- 2017(29536)
- 2016(16239)
- 2015(17656)
- 2014(17704)
- 2013(17369)
- 2012(15878)
- 2011(14366)
- 2010(14772)
- 2009(13986)
- 2008(14079)
- 2007(13004)
- 2006(11898)
- 2005(11009)
- 学科
- 济(66467)
- 经济(66366)
- 业(52899)
- 农(49888)
- 管理(45451)
- 农业(33154)
- 企(31654)
- 企业(31654)
- 业经(22990)
- 方法(20257)
- 中国(19612)
- 制(19489)
- 财(17727)
- 数学(17176)
- 数学方法(16976)
- 体(14276)
- 地方(13818)
- 发(13597)
- 学(12535)
- 农业经济(12525)
- 银(11675)
- 银行(11653)
- 发展(11588)
- 展(11574)
- 贸(11466)
- 贸易(11461)
- 易(11218)
- 行(11195)
- 策(10946)
- 融(10555)
- 机构
- 学院(232229)
- 大学(229055)
- 济(97960)
- 经济(95878)
- 管理(87894)
- 研究(80799)
- 理学(75103)
- 理学院(74330)
- 管理学(73122)
- 管理学院(72713)
- 中国(63400)
- 农(58483)
- 京(48143)
- 科学(47617)
- 财(46373)
- 农业(44406)
- 所(40919)
- 业大(39793)
- 中心(37786)
- 江(37683)
- 研究所(36664)
- 财经(35181)
- 经(31857)
- 范(30494)
- 师范(30213)
- 北京(29418)
- 经济学(29391)
- 州(29153)
- 院(28165)
- 农业大学(27432)
- 基金
- 项目(152066)
- 科学(120464)
- 研究(115296)
- 基金(110711)
- 家(96259)
- 国家(95330)
- 科学基金(81373)
- 社会(75208)
- 社会科(70784)
- 社会科学(70768)
- 省(60305)
- 基金项目(58337)
- 教育(50911)
- 自然(49499)
- 划(49476)
- 自然科(48342)
- 自然科学(48328)
- 编号(47992)
- 自然科学基金(47480)
- 资助(43040)
- 成果(39806)
- 制(34640)
- 部(34223)
- 发(34110)
- 重点(34060)
- 农(33211)
- 课题(32825)
- 国家社会(31792)
- 创(31440)
- 性(30028)
- 期刊
- 济(121549)
- 经济(121549)
- 研究(69098)
- 农(64243)
- 中国(52811)
- 农业(43369)
- 学报(37137)
- 财(36060)
- 科学(35244)
- 管理(29752)
- 大学(29658)
- 学学(28250)
- 融(25925)
- 金融(25925)
- 业经(25451)
- 教育(23569)
- 业(20247)
- 技术(19199)
- 财经(17694)
- 问题(17330)
- 经济研究(16078)
- 农村(15295)
- 村(15295)
- 农业经济(15179)
- 经(15156)
- 版(14650)
- 世界(13782)
- 经济问题(11886)
- 技术经济(11356)
- 社会(11354)
共检索到36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锋
农村税费改革后,项目制逐渐成为向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超越科层制的供给方式却遭遇了"内卷化"的现实困境——项目投入的数量和密度持续增长而供给的效能却一直难以提高。项目承载的公共产品经常无法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农民对"需求外"的产品也表现出无奈和抵触的情绪。供求偏离的结构性失衡不仅降低了转移支付资金的运作效能,也极大地消解了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效果。在项目制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健全村民表达集体偏好的公共选择机制、完善项目链上各主体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项目资金多元组合的运作机制、构建农民体验主导的多维评估机制是使项目走出"内卷化"困境的现实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国平 刘渝琳
本文从影响人口生活质量的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角度出发,通过政府在投资公共产品时选择由谁进行生产的两种方案比较中,确定了由政府投资、私人生产的制度设计是矫正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生活质量 公共产品 制度设计 外部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戈 邢艳梅
随着银行体制改革商业化取向的日益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大量撤并和业务品种单一,农村市场出现“金融空洞,”农村金融服务弱化问题日趋严重,引发了诸多不良影响,及时有力地加以矫正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 信贷资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章也微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政府责无旁贷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一种强制的、免费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全民普及性、强迫性、最低限度的国民教育。其宗旨在于使全体适龄儿童都受到同等教育,使他们具有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六香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手段。但从目前现状来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的较强外生性和对农村高风险性的忽视,导致农村经济呈现较为明显的金融抑制状态,并形成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在配置资源上的低效率。要矫正这种状况,关键应按照农村经济对金融需求的层次性,建立起功能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机构改革 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霖
财政资金的项目化供给是实行分税制以后上下级政府间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家涉农资金的项目制供给被认为比一般转移支付有效。实践表明,以政府为主导的项目供给模式在实践中的绩效与制度设置目标相背离,并呈现出治理内卷化的趋势。其成因在于制度设置上存在去治理化的事本主义逻辑和逐利性的科层体制。在国家财政资金"反哺"农村的后税费时期,以村社为主导的分权普惠模式应是未来国家财政资金转移方式变革的方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青贵 王祎
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配置事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产权和发展权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经营制度惯性等因素引致集体土地权益配置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缺失。重振互助合作文化,健全公平配置的法律保障机制、损害救助与转移机制以及实现配置行为的可归责性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配置失衡的制度矫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玉珍
我国农村三权分置政策执行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集体所有权虚化、农户承包权不稳定、经营权流转认知的盲目乐观和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践风险。偏差的成因归结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多元化诉求、行为固化及逆向自组织性,政策自身的不协调及功能超载,政策执行制度环境中正式制度滞后及非正式制度的复杂作用,政策执行结构中多层级传导及基层执行资源匮乏。提出了切实完善"三权"权能、寻找"三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立法与政策相衔接、重视政策群的系统效用等矫正三权分置政策执行偏差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毓
金融生态的提出就是要从一个新视角来研究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基于此,本文在对现有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照金融生态平衡的基本结构要求,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的失衡问题,提出了在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农村 金融生态失衡 对策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玉珍
我国农村三权分置政策执行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集体所有权虚化、农户承包权不稳定、经营权流转认知的盲目乐观和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践风险。偏差的成因归结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多元化诉求、行为固化及逆向自组织性,政策自身的不协调及功能超载,政策执行制度环境中正式制度滞后及非正式制度的复杂作用,政策执行结构中多层级传导及基层执行资源匮乏。提出了切实完善"三权"权能、寻找"三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立法与政策相衔接、重视政策群的系统效用等矫正三权分置政策执行偏差的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岚
筹资机制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突破口,包括筹资主体、客体和程序三个部分。筹资主体包括主导性主体(各级政府组成的"三层结构")、辅助性主体(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个人)和其他重要主体(国际组织);筹资客体包括核心客体(税收、公债和财政政策)和重要客体(收费、民间资金和国际资金);筹资程序应当满足科学化和法治化两个标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机制的法律调整应当采用"四步骤"模式,在宪法、行政法规、专门性法律规范和特殊性法律规范四个层面构建筹资机制的法律保障。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宋英杰
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原因的研究大多是从现实中寻找答案,缺少深入规范的理论分析。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与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将非均衡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方法引入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中,给出了政府供给公共产品不足的理论模型,并建立计量模型,用1989-2003年的数据检验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发现: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财政的预算约束和政府对农民偏好的不了解。
关键词:
农村 公共产品 供给 非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柳士双
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作用。在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愿供给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自愿供给是一种自愿行为,制定合理政策刺激自愿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是增加自愿供给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自愿供给 地方公共组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丽双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整体供给不足,针对此问题,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规模;并运用"低水平均衡陷阱"模型,指出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了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制度创新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