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4)
2023(8010)
2022(5964)
2021(5527)
2020(4316)
2019(9449)
2018(9591)
2017(18581)
2016(9917)
2015(11055)
2014(11107)
2013(10812)
2012(9655)
2011(8729)
2010(8792)
2009(8301)
2008(8170)
2007(7655)
2006(7092)
2005(6448)
作者
(28233)
(24550)
(23721)
(22546)
(14777)
(11459)
(10643)
(9354)
(9206)
(8442)
(8125)
(7891)
(7508)
(7445)
(7230)
(7197)
(7142)
(6985)
(6860)
(6701)
(6010)
(5904)
(5807)
(5750)
(5500)
(5472)
(5438)
(5165)
(4876)
(4838)
学科
(48282)
(46002)
经济(45942)
(37234)
农业(32280)
管理(24501)
业经(19318)
(16788)
企业(16788)
方法(13079)
中国(13012)
农业经济(12344)
(11723)
数学(11106)
数学方法(11025)
(10490)
地方(10473)
发展(10316)
(10311)
(9684)
(9405)
农村(9387)
收入(8111)
(8007)
建设(7892)
(7579)
土地(7540)
及其(7444)
(7352)
信息(7190)
机构
学院(147203)
大学(141873)
(61870)
经济(60705)
管理(59374)
理学(51507)
理学院(51088)
管理学(50301)
管理学院(50061)
研究(47554)
(46310)
中国(38710)
农业(34712)
(28798)
业大(28535)
科学(28204)
(25805)
中心(24187)
(23306)
(22804)
农业大学(21343)
研究所(21015)
财经(20508)
(19348)
师范(19194)
经济管理(18867)
(18709)
(18183)
经济学(17461)
北京(17146)
基金
项目(98724)
科学(78820)
研究(76086)
基金(72491)
(62391)
国家(61728)
科学基金(53744)
社会(50683)
社会科(47435)
社会科学(47424)
(39552)
基金项目(39111)
编号(34006)
自然(32230)
教育(32076)
自然科(31505)
自然科学(31500)
(31105)
自然科学基金(30978)
(28462)
成果(27137)
资助(26915)
(22509)
(21678)
国家社会(21416)
重点(20978)
课题(20502)
(19872)
(19844)
(19139)
期刊
(76896)
经济(76896)
(54396)
研究(38413)
农业(36892)
中国(31477)
学报(23582)
科学(21993)
业经(21040)
大学(18812)
(18341)
学学(17858)
(16698)
金融(16698)
(16168)
管理(15891)
农业经济(14587)
农村(13955)
(13955)
问题(11720)
教育(11563)
技术(10832)
(10269)
图书(10013)
世界(9677)
财经(9552)
经济研究(9542)
农村经济(9260)
经济问题(8953)
社会(8626)
共检索到220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水清  
媒体和政府公文中常见的"三农"一词更多地是一个政治词汇,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它包括作为产业部门的农业、作为居住地域的农村、作为主体身份的农民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合一,三位一体,又各有侧重。学术研究中,"三农"中的三个成份被严格区分,虽常有组合性的研究,但具体的指向性都非常明确。以农业信息、农村信息为例,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学者认为,农村信息化是属概念,农业信息化是种概念,农村信息化包含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可能超越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的一个组成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相丽玲  郝雅玲  
信息援助效果评估机制的建立是我国信息援助法律制度趋向成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运用公共政策评估法、比较分析法,以农村居民为评估对象,对我国近10年来信息援助项目各项任务的当前项目指标与初期指标进行对比。目前我国信息援助项目整体上实施效果显著,但部分项目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完善评估机制、补充监督问责环节势在必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德华  鲁耀斌  
移动通讯在农村已经得到较普遍的使用,发展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将会大大促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本文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对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农村居民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几个基本假定,即成本、信任、满意、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及便利条件几个方面的因素在农村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行为中的作用,其中,"满意"对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意向起中介作用,而成本越高,使用移动服务的行为预期越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红  
在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地基础上,以2003-2009年中国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及各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信息基本需求,需要社会救济;提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志帆  
引入常数相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构建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模型,采用1993—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数据,从总体和收入分层视角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信息消费增速变动具有相当大的福利效应: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农户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增加0.39%~17.73%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而信息消费增速下降1%,相当于在其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减少0.52%~22.28%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同时,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高收入农户的影响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肃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但却较城镇居民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基于此提出了考虑内、外部消费习惯形成及当期消费空间效应三种影响因素的消费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提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但是经检验其不满足平稳性条件,采用空间协整模型后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没有形成显著的消费习惯;采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收入仍是提高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信息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德  李天龙  黄安  
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意识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西北四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1 561位农村居民的调研,从农村居民对信息的信任度、关注度、认可度三个维度分析了该区域农民的信息意识现状。研究重点对比了农民信息意识在不同个体特征要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务农经验)和信息传播系统要素(邻里系统、大众媒介系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意识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肃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但却较城镇居民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基于此提出了考虑内、外部消费习惯形成及当期消费空间效应三种影响因素的消费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提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但是经检验其不满足平稳性条件,采用空间协整模型后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没有形成显著的消费习惯;采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收入仍是提高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信息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提升的作用有限,物价上涨、受教育水平、城镇居民信息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上述结论得到政策启示: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培养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习惯,扩大其空间溢出效应,或可成为加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一条捷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边芳  张林秀  罗仁福  赵启然  
参保率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能否增进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键。基于激励机制设计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江苏、四川、陕西、河北和吉林5省的农户调研数据,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农民参保行为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有效办法。结果表明:近年来农民新农保参保率从74.6%下降到了72.1%,且存在一定区域差异,而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和不参加任何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比例则有所上升。农民新农保参保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满足新农保参保条件的农民参保率远低于年满59岁即将不再满足新农保参保条件农民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玉霞  樊俊荣  张忠凤  张晓光  刘钺  迟日梅  
对河北省485名农村居民信息需求调查问卷的分析,其需求的主要特点是多样化、时尚化,网络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河北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河北省要想满足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服务者应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文周,王巧瑞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别,对其系统内部分析和预测很难用一个具体指标来衡量。本文通过信息熵的引入,对某地区1991-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信息熵处于递增并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并且与农村居民在精神文明消费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在深入分析其演化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便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的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畅  金晓斌  薛樵风  杨绪红  周寅康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瑞超  汪涛  邝雨  
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农村居民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水平较差,科技信息意识不强、传播渠道不健全、虚假信息较多等是主要原因。因此,要增强农村居民的农业科技意识,加强和改革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渠道的法律监督,以提高广西农村居民利用信息渠道的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柳思维  杜蓉  周洪洋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域的年度数据,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显著带动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且二者对相邻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方帅  
本文基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出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商品流通网络,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措施,以期能促进农村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