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27)
2023(17703)
2022(15419)
2021(14370)
2020(12095)
2019(28025)
2018(27884)
2017(53545)
2016(29172)
2015(33195)
2014(33356)
2013(32800)
2012(30148)
2011(27183)
2010(27124)
2009(25103)
2008(24918)
2007(22326)
2006(19427)
2005(16703)
作者
(85715)
(71949)
(71251)
(68043)
(45240)
(34586)
(32538)
(28397)
(27052)
(25426)
(24343)
(24002)
(22482)
(22474)
(22131)
(22093)
(22047)
(21129)
(20568)
(20463)
(17962)
(17554)
(17477)
(16478)
(16206)
(16089)
(15978)
(15837)
(14623)
(14488)
学科
(121820)
经济(121691)
(86008)
管理(81487)
(64319)
企业(64319)
方法(57602)
(52423)
数学(50657)
数学方法(49944)
农业(34666)
业经(30281)
(30073)
中国(29134)
(25740)
地方(24367)
(22534)
(21041)
贸易(21034)
(20439)
(19283)
财务(19200)
财务管理(19151)
理论(19030)
企业财务(18138)
技术(18016)
环境(17921)
(17650)
(16948)
银行(16892)
机构
学院(422051)
大学(419404)
管理(167256)
(165258)
经济(161570)
理学(146018)
理学院(144452)
管理学(141628)
管理学院(140887)
研究(136811)
中国(102291)
(88173)
科学(88003)
(85474)
(73210)
业大(70024)
(69127)
农业(66176)
中心(64408)
研究所(63243)
(61504)
财经(59337)
(55048)
北京(54901)
师范(54513)
(54022)
(49860)
(49117)
经济学(48510)
经济管理(45333)
基金
项目(291505)
科学(227810)
研究(211017)
基金(209989)
(183318)
国家(181746)
科学基金(155767)
社会(131178)
社会科(123941)
社会科学(123905)
(115802)
基金项目(111810)
自然(102541)
自然科(100107)
自然科学(100078)
自然科学基金(98248)
教育(96927)
(96338)
编号(87622)
资助(86611)
成果(69915)
重点(64992)
(63727)
(61999)
(59795)
课题(59563)
科研(56188)
创新(55851)
大学(54068)
教育部(53928)
期刊
(179551)
经济(179551)
研究(115477)
(83851)
中国(75671)
学报(70563)
科学(63839)
农业(57157)
管理(55880)
(55721)
大学(53742)
学学(51064)
教育(42942)
技术(37594)
业经(34870)
(34657)
金融(34657)
财经(27681)
(27380)
经济研究(26577)
问题(24858)
(23530)
(22986)
技术经济(21050)
统计(20610)
图书(20461)
科技(20280)
理论(19676)
业大(19223)
资源(19124)
共检索到598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昊  
本文将实地案例调查与基于20423位村民、632户低保家庭数据的定量分析相结合,考察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与政策要求不尽相符的具体表现与成因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识别保障对象时,原本应作为识别标准的农村家庭收入因难以准确衡量而被淡化,老龄、残疾等直观的个体特征成为主要的识别依据;同时,低保评审过程中村民评议环节作用突出而政府主体角色弱化,伦理道德、乡村治理乃至村组干部意志等都会对评审过程产生影响;继而,诸多附加或配套政策又产生了放大农村低保评审乱象的客观效果。本文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从提升保障对象识别的精准度入手加以完善,强化基层政府的主体作用,并结合各项脱贫帮扶措施的梳理和优化,使之最终成为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谢宏斌  王东卫  
农村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国家政策向农村不断倾斜,低保范围不断扩大,保障额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凸显,人们所熟知的是"关系保"、"人情保",但是,导致农村低保制度背离设置初衷,甚至救济效应完全丧失的真正原因绝不仅是上述因素,还有更加隐蔽存在的安置型低保、养老型低保、共享型低保以及轮换型低保因素。这些低保评审乱象存在的原因包括两个主体原因,一个主体是群众方面,普遍以享受低保为荣誉象征、低保政策与其他政策挂钩的整体利益驱动;一个主体是公权力主体,乡镇审核作用小、表面公平的层级名额分配。前一个主体原因导致评审失范不得不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刘爽  郑风田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源错配、治理路径及制度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环境变迁不相适应,产生宅基地资源错配。(2)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需先行厘清村庄内部人地关系,进而建立外来农民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制度。(3)向外来农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绩效。研究结论:允许外来农民在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是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振  
本文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视角,揭示了几个典型农村集体经济成长的逻辑。研究表明:社区开放、产权混合的改造路径能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成长。然而,受制于农村集体资产封闭化处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不健全、农民天然规避风险"三大障碍"影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与农民对混合所有制改造积极性不高,当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数量还较少、程度还较浅。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造、促进村集体经济实现,本文有如下启示:一是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跨村流转、处置办法;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整法人地位实现形式,营造宽松的集体资产混合所有制改造问责环境;三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接受股份制,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区外市场主体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富祥  李雪铭  李华朋  
利用光谱混合分析(SMA)方法研究沈阳市1992-2007年间城市扩张过程,选择1992、2001、2007年各一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SMA模型获得不同年份城市不透水面(ISA,Imperious surface area)分布,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四个方向(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利用不同年份ISA差值结果分析城市扩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低值ISAchange面积大于高值ISAchange面积,即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92-2001年间,沈阳市城市扩张主要向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2001-2007年间,沈阳市城市扩张主要向东北和西南方向;199...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曲恒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1/5样本,对农村迁移家庭进行了识别,发现举家迁移家庭、非举家迁移家庭、非迁移家庭分别占农村核心家庭的4.82%、5.03%和90.15%。然后,本文使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对举家迁移、非举家迁移和非迁移三种情形的选择行为。混合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城纠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就业率差距缩小能够提高农村居民举家迁移的可能性,但城乡收入差距对举家迁移的影响幅度在不同农村家庭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异性,而就业率差距的影响幅度则不存在变异性;人口年龄结构与父母亲特征对举家迁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鉴于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景阳  何鹏旺  秦艳军  任丹丹  
基于文献研究梳理出推广装配式建筑应具备的12个内外部因素,以济南农村为实例,采取专家访谈与实地调查方法确定推行装配式建筑的SWOT因素与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推行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模型,给出济南农村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应选择的战略,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济南农村乃至全国农村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方丽玲  
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自2007年在我国全面推行至今,所取得的济贫效果已被世界所认可。但据笔者的观察和调研,我国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对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本文在提炼对农村低保群体、非低保群体和低保工作者群体三个农村低保相关群体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析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相关决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演化与袁家村案例分析,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的实现路径,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以混合经营方式运营集体经济,能发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各自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有助于“共建”和“扩建”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共池塘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自主治理体系,能化解无序、恶性竞争开发公共池塘资源可能造成的“公地悲剧”等问题,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相容发展,有力维系混合经营稳定发展。第三,即便在混合经营中集体经营也大有可为,村集体在生产服务供给、村社内部动员、规则制定与实施等公益性较强、外部性较高的领域作用效果明显。袁家村的经验显示,在产业化运营、品牌营销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适宜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运营管理。主要政策启示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强化乡村治理,大力培育乡村精英,营造集体合作文化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演化与袁家村案例分析,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的实现路径,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以混合经营方式运营集体经济,能发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各自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有助于“共建”和“扩建”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共池塘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自主治理体系,能化解无序、恶性竞争开发公共池塘资源可能造成的“公地悲剧”等问题,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相容发展,有力维系混合经营稳定发展。第三,即便在混合经营中集体经营也大有可为,村集体在生产服务供给、村社内部动员、规则制定与实施等公益性较强、外部性较高的领域作用效果明显。袁家村的经验显示,在产业化运营、品牌营销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适宜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运营管理。主要政策启示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强化乡村治理,大力培育乡村精英,营造集体合作文化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勤  
本文以陕西N县丘村低保制度的实践为分析对象,通过低保对象的类型分析,揭示低保制度的救助目标部分转化为村组干部的治理手段与治理资源,进而从回归政策目标视角提出增加村庄治权的支持系统与合法性基础的政策建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倩倩   王婷  
[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活力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2个维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评价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特征并剖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混合利用度的解释力。[方法]Hill numbers多样性测度模型、基于加权向量的混合度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1)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数据结构呈现“倒U型”分布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热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南部,冷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北部。(2)相比多样性,兼容性数值更高且跨度更小,总体表现更优;将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引入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兼容性测度可使测量体系更加完善。(3)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教育水平、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土地开发吸引力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地开发吸引力解释力最高;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坡度、县城临近度和所属镇临近度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县城临近度解释力最高。(4)影响因子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交互现象即因子间交互作用效果可以超越单因素独自作用的效果。[结论]本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测度提供了更完善的测量体系。充分认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乡村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优升  
性别观念是测度主观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尺。本文利用CGSS 2012—2018年五期混合截面数据,考察了乡城流动对农村青年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检视了“迁徙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发现:(1)乡城流动对性别观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增强逆概率加权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有限混合模型(FMM)识别出性别观念高均值和低均值两类子群体及其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乡城流动只对前者的性别观念产生正向效应,对后者没有显著影响;(3)性别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乡城流动对女性性别观念的正向效应高于男性,并且该作用在性别观念高均值群体中更为明显。相关政策应考虑到子群体和性别双重异质性,扫除青年人性别观念现代化的障碍,提升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雄  王伯承  
当前,乡村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而非理性合作的态势。其中,县乡干部与村干部形成"共事与共谋"关系,村干部与村民形成"支持、互利、冷漠和反对"等四种关系。乡村利益主体之间多种混合关系形成的原因在于村级组织"半国家半社会""半控制半自主",以及村干部"半干部半农民"的模糊特征,这使村干部能在不同的场景和规则之间自主切换角色。这些混合关系、模糊特征和角色切换正是因为国家在乡村社会采取的公共权力单边委托和"模糊治理术"而形成的。事实上国家已认识到了村民自治制度的缺陷和农村基层"小官巨腐"的严重性,然而,并未进行相关制度的重构,这不但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目标相矛盾,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单边委托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韩华为  高琴  
文章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农村住户数据,构建了基于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代理家计调查瞄准框架。基于四类测量方法系统评估和比较了农村低保政策的实际瞄准效果与代理家计调查下的瞄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代理家计调查框架拟合优度较高,代理指标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关系显著;采用代理家计调查瞄准方法时,农村低保的瞄准效果明显优于实际瞄准效果;在改善农村低保瞄准方面,基于OLS分地区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代理家计调查框架比基于OLS总样本回归的代理家计调查框架的效果稍好;代理家计调查方法在降低西部地区漏保率方面效果更好,而在降低东部和中部地区错保率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引入代理家计调查方法有助于提升其瞄准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