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66)
2023(16770)
2022(14309)
2021(13343)
2020(11072)
2019(25302)
2018(25103)
2017(47762)
2016(26162)
2015(29299)
2014(29355)
2013(28810)
2012(26285)
2011(23870)
2010(23895)
2009(22150)
2008(21463)
2007(19300)
2006(17230)
2005(15131)
作者
(75623)
(63440)
(62662)
(59672)
(39862)
(30258)
(28147)
(24690)
(23918)
(22469)
(21375)
(21363)
(19949)
(19927)
(19646)
(19179)
(18814)
(18492)
(17974)
(17933)
(15808)
(15692)
(15223)
(14602)
(14244)
(14067)
(13939)
(13922)
(12839)
(12620)
学科
(102974)
经济(102818)
(79385)
管理(74446)
(56355)
企业(56355)
(52859)
方法(42238)
数学(36471)
数学方法(36037)
农业(35535)
业经(28482)
中国(27867)
(27659)
(24193)
(22353)
地方(21530)
(17892)
(17257)
贸易(17248)
(16786)
(16651)
理论(16615)
银行(16605)
技术(16153)
(16134)
环境(16086)
财务(16056)
财务管理(16022)
(15867)
机构
学院(370475)
大学(368943)
(146659)
管理(145248)
经济(143406)
理学(126008)
理学院(124628)
研究(124491)
管理学(122503)
管理学院(121844)
中国(93944)
(78125)
(77782)
科学(77405)
(68418)
(62486)
业大(61588)
农业(59875)
中心(57477)
研究所(56785)
(55530)
财经(53838)
(49084)
(48954)
师范(48600)
北京(48573)
(44773)
(44221)
经济学(43071)
财经大学(39706)
基金
项目(255355)
科学(200597)
研究(189137)
基金(184478)
(160761)
国家(159328)
科学基金(136532)
社会(119343)
社会科(112695)
社会科学(112670)
(100966)
基金项目(98124)
自然(87376)
教育(85908)
自然科(85279)
自然科学(85263)
(83833)
自然科学基金(83731)
编号(78458)
资助(74367)
成果(63910)
重点(56874)
(56363)
(54699)
课题(53739)
(52870)
(49744)
创新(49309)
国家社会(49058)
科研(48243)
期刊
(166609)
经济(166609)
研究(108105)
(78403)
中国(76747)
学报(61830)
科学(56042)
农业(53081)
(51515)
管理(50366)
大学(47632)
学学(45155)
教育(42697)
(34416)
金融(34416)
业经(32175)
技术(31261)
财经(25804)
(25051)
经济研究(23965)
问题(22750)
(21980)
(20385)
科技(18262)
业大(17513)
理论(17445)
图书(17411)
技术经济(17009)
现代(16608)
世界(16279)
共检索到547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曹艳春  
文章运用2007~2014年贫困人口统计数据,基于低保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重点考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微观效应。结果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显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替代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农村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全替代,对贫困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农村低保金显著缩小了贫困群体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实现了贫困群体收入的向上流动;从地区差异来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著改善了西部地区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研究同时发现,2011年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逐步减弱,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替代作用下降。为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一项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韩华为  徐月宾  
基于2010年中西部五省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农村低保的反贫困效应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低保显著降低了实保样本的贫困水平,但其对总样本和应保样本的减贫效果则不太理想。覆盖率低、瞄准偏误高,以及救助水平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低保的减贫效果。而导致这些限制因素的原因则包括地方财力不足、低保管理模式不当、农村配套社保政策不完善,以及家计调查中存在的测量误差等。政策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低保反贫困效应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将是改善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林  王艳慧  王强  钱乐毅  
提高贫困人口瞄准和识别的准确度是农村扶贫开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从多个角度进行多维贫困的精准度量与分析成为国内外扶贫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以Sen的能力方法理论为基础,以Alkire和Foster的多维贫困指数(MPI)测算指标体系为参考,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了生活水平维度贫困指标体系,利用武陵片北部11个县的贫困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县级贫困人口量算,并通过"维度加总-分解"算法进行了空间分异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水平维度中通电与资产指标对研究区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影响最小,燃料类型指标影响最大;11个县贫困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巴东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秭归...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恩猛  
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低收入人群,它不仅可以通过工资性收入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用工荒"、外来务工人员对当地农民就业的替代效应、消费拉动效应等间接影响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区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发现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因地而异,并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伯驰  段志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减贫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居民贫困理应发挥出应有成效。文章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切入,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低保制度并没有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没有改变。根据不同贫困类型家庭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低保会提高在当期处于贫困状态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梳理背后的影响机制,发现获得低保救助的农村家庭会减少其劳动时间,也即存在显著的福利依赖效应,同时也会降低农村家庭的主观社会地位,削弱其向上流动的信心,此外还会减少从外部获得的私人转移支付数额,不利于未来贫困状况的改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  
当前导致农民贫困主要原因是社会原因,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教育不公平与权利不平等。正在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的生活权利和维护其最低生活需要所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论文分析了新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认为导致新疆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农村教育落后、公共卫生条件差、农民权利的缺乏、自然环境恶化、市场因素和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六个方面。论文提出了新疆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制度理念不科学、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资金缺乏、缺乏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性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农村低保制度改革与发展方向,即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注重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莉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31个省、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行评价,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该类评价中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突破评价指标主观赋权的局限性,本文还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与熵值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玉亮  邓宏图  
对一个转型社会来说,贫困是由于导致贫困的"制度",后者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消费等因素共同形成一种具有循环累积性的"联动机制",最终使农民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权利,陷入制度性贫困状态。此外,社会转型也将导致原有产业、就业结构乃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原来适应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能适应于转型过程中及其转型后的社会,进而演变成马克思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者。要打破这种制度性的"贫困锁定",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就是在农地承包制的基础上重建合作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金融,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并同时在农业内部发展更多的非农产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娜娜   陈友华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发展的新时代,农村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消减数字贫困刻不容缓。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D村的107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考察与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类型特征、生成逻辑与消减路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分为能力缺失型、制度制约型、资源匮乏型三种类型。在数字社会的行动者网络中,存在农村老年群体、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四个关联结点,利益驱离与转译偏差使得四方无法形成行动的合力。针对上述问题,从扩大网络、信息对称、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数字贫困的消减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消除数字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世香  谢秋山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和各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检验了个体生活水平变化对居民地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体生活水平变化对居民地方公共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2)地方财政自主性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十分显著;(3)人均公共服务投入的影响微乎其微。上述研究发现意味着,单纯地增加民生财政支出或地方财政自主性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居民对地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落实财政问责机制,强化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岩  董秀茹  王秋兵  刘洪斌  杨见志  崔爱玲  
研究目的:构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研究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建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并对辽宁省昌图县部分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生活水平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昌图县调查的18户失地农民中,有83%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生活水平有所改善,17%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持平或略有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建立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岩  王秋兵  董秀茹  
本文对生活水平以及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这为评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认真贯彻国家"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的通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旭光  李乃繁  孙一丹  
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及断点回归模型,在控制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区域经济水平等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于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不考虑参保存在自选择的情况下(即在理论上,假定农村居民主体收入高低对其参保倾向没有影响),对于年龄未达到60岁的人群而言,是否参加新农保并未影响其原有的储蓄与消费;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可以明显地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这说明新农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在考虑参保存在自选择的情况下(即在实践中,收入低的农村居民主体更倾向于参保),是否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并不显著影响储蓄率,进而对提...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潘锡杨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来自8省区的12名农村贫困大学生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这一群体的"贫"和"困",表现为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指导,扶贫必先扶志,扶贫贵在精准。帮扶农村贫困大学生,必须借助正能量这一"靶向药物"。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主旋律引领人生的航向,用正能量驱动梦想的风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