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21)
2023(7931)
2022(6164)
2021(5903)
2020(4554)
2019(10009)
2018(9311)
2017(17720)
2016(9168)
2015(9886)
2014(9482)
2013(9501)
2012(8763)
2011(8083)
2010(8514)
2009(8541)
2008(7288)
2007(6736)
2006(6200)
2005(5716)
作者
(25379)
(21797)
(21117)
(20206)
(13074)
(10357)
(9411)
(8346)
(8271)
(7378)
(7311)
(7092)
(6690)
(6574)
(6568)
(6508)
(6200)
(6135)
(6037)
(5928)
(5422)
(5273)
(5250)
(5205)
(4989)
(4933)
(4720)
(4455)
(4416)
(4380)
学科
(48349)
(41679)
经济(41650)
(34833)
农业(32516)
(24510)
金融(24510)
(21868)
银行(21858)
(21331)
中国(18495)
管理(16829)
业经(16777)
(13984)
企业(13984)
农业经济(12452)
地方(12342)
(12323)
中国金融(10869)
(10024)
方法(9942)
(9701)
(9442)
(9341)
农村(9323)
数学(8808)
数学方法(8763)
(8577)
发展(8530)
(8518)
机构
学院(131442)
大学(125168)
(58775)
经济(57650)
管理(48482)
研究(45308)
(44900)
中国(42872)
理学(41549)
理学院(41171)
管理学(40637)
管理学院(40426)
农业(33718)
科学(26090)
业大(26045)
(24787)
(24671)
中心(24442)
(22156)
农业大学(20340)
(20264)
研究所(20012)
财经(19441)
(18275)
经济学(18091)
(17745)
银行(17661)
(17191)
师范(17033)
经济管理(16859)
基金
项目(86131)
科学(68037)
研究(67997)
基金(62128)
(53193)
国家(52579)
社会(45261)
科学基金(45037)
社会科(42433)
社会科学(42425)
(35764)
基金项目(32910)
编号(29554)
教育(28198)
(27718)
(27675)
自然(25505)
自然科(24857)
自然科学(24854)
自然科学基金(24428)
成果(23537)
资助(23052)
(21181)
重点(19185)
国家社会(19182)
课题(19038)
(18831)
(18660)
(18274)
(18013)
期刊
(72203)
经济(72203)
(53578)
研究(37267)
农业(35995)
(31336)
金融(31336)
中国(29640)
学报(21180)
科学(19616)
业经(18854)
大学(17280)
(16959)
学学(16731)
(15228)
农村(14321)
(14321)
农业经济(14281)
管理(11653)
问题(10519)
教育(10431)
(9629)
财经(9362)
技术(9223)
农村经济(9018)
世界(8872)
社会(8747)
经济问题(8482)
经济研究(8378)
社会科(8041)
共检索到206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源  芮训媛  
农村人情交往的外延逐步扩大,其互保、互助的传统功能逐渐向投资功能转化,随着社会资本嵌入农村场域并成为农民投资的对象,这种表象掩盖的实质是农村人际金融以储蓄性为中心的功能向人际交往的投资性功能转变,这种"非理性"背后的理性恰是农村社会金融抑制与反抑制的金融逻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定祥  李伶俐  王小华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60多年来农村金融制度演化历程,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变迁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始终是中国过去农村金融制度演化的诱因。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当始终围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明晰财政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好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作用。同时,既需注重体制整体层面的改革,更应注重微观治理机制的改良;既需注重激励农村外生金融深化发展,更应鼓励和引导农村内生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立  
融资困境是影响农村实现效率和公平目标的最大金融瓶颈,需要一个合适的农村金融体系去解除这一瓶颈。但为何已有成熟的城市工商金融体系,不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农村地区,而需要一个单独的农村金融安排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四大基本问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四大问题的存在,使农村金融市场自然发育状态下出现“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介入后,又往往以正式金融制度取代非正式金融制度,进一步恶化农村融资环境,又带来了“政府失灵”。两大“失灵”,使得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成为常态。若不改变涉农基本制度,缓解两大“失灵”的关键,在于放弃单纯依赖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明  
在"地少人多"的自然资源禀赋下,中国农村金融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重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如何抽象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化逻辑,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必然面对的难题。研究发现:政府主导下的金融制度安排,农村服务于城市发展,农业优先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农村资金严重净流出;商业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环境中的运用,变相抽取农村资金使得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政策出现低效率。通过对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的比较研究,借鉴在农村合作金融演化过程中政府"看得见的手"到底应该和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的经验,期望为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合理分工与合力运转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云亭  张伟强  
传统金融理论的本原可以直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效市场假说以理性预期和套利为重要前提,被视为传统金融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当有效市场理论越发受到来自理论和实证检验的双重挑战时,金融学的发展终于又从理性回归到心理,重新引入了"人"的因素,将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这一宏阔主题。本文尝试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二者之间的发展渊源和内在逻辑进行辨析,以帮助研究者们更清晰地理解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脉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云亭  张伟强  
传统金融理论的本原可以直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效市场假说以理性预期和套利为重要前提,被视为传统金融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当有效市场理论越发受到来自理论和实证检验的双重挑战时,金融学的发展终于又从理性回归到心理,重新引入了"人"的因素,将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这一宏阔主题。本文尝试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二者之间的发展渊源和内在逻辑进行辨析,以帮助研究者们更清晰地理解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脉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常亮  贾金荣  
我国农村金融的缺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被赋予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的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金融却未能有效地担负起服务"三农"的责任。通过对农村合作金融功能演进的分析,揭示了合作金融改革变迁被掩饰的真相,从而提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推进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智德  宣国良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从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用DCF方式进行创新投资分析的不足后认为,当前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等于是购买了对未来价值收益的期权,对期权收益的预期构成了创新激励。最后作者对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四平  
运用博弈分析方法,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为参与人构建博弈模型,基于农村贷款的实施过程来分析双方的行为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为"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提供逻辑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军  
我国农村的人情消费,业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但国内的经济学文献还很少系统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人情消费的影响,运用博弈论知识分析在农民普遍厌烦的状况下人情消费仍然得以存在并持续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子安  周晓宇  鲍孝慈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但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化严重,价格严重脱离实际,投机氛围浓厚,而某些城市的楼市却异常冷清。对于我国房市火爆及存在的各种异象,传统经济金融理论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基于中国最新的房地产市场数据,阐述楼市火爆及异象的具体表现,并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开发商、投资者和决策者的心理偏差及非理性行为放大了价格泡沫,并且彼此相互作用、联系紧密,共同促成了房市火爆与乱象丛生。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子安  周晓宇  鲍孝慈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但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化严重,价格严重脱离实际,投机氛围浓厚,而某些城市的楼市却异常冷清。对于我国房市火爆及存在的各种异象,传统经济金融理论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基于中国最新的房地产市场数据,阐述楼市火爆及异象的具体表现,并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开发商、投资者和决策者的心理偏差及非理性行为放大了价格泡沫,并且彼此相互作用、联系紧密,共同促成了房市火爆与乱象丛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俊杰   张凡   胡凌啸   赵虎  
【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本文旨在从理论和经验层面研究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利用M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工商资本下乡显著提升了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及使用卫生厕所的概率,这一结论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意味着工商资本下乡能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2)工商资本下乡带来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二部制付费”俱乐部物品属性,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3)在村干部领导力越强的村庄和抚养比越高的家庭,工商资本下乡促使农户改厕的可能性越大,但并未明显提升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的概率;此外,只有工商资本进村,才有利于改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和改厕行为。【结论】应鼓励和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对接平台和政策体系,推动其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钱亮亮  
随着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商交易额不断创造新高。考虑到农村地区电商发展特殊,其发展逻辑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阐述了演化经济学的行业发展观和四个基本问题,采用模型推导的方式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逻辑,说明了基于县-镇-村多级"自上而下"的电商服务架构,并在演化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内外结合的农村电商服务架构,指出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契合了我国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现实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