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3)
2023(15359)
2022(13186)
2021(12156)
2020(10090)
2019(22897)
2018(22693)
2017(43406)
2016(23760)
2015(26425)
2014(26083)
2013(25946)
2012(23668)
2011(21398)
2010(21199)
2009(19368)
2008(18740)
2007(16527)
2006(14620)
2005(12394)
作者
(71247)
(59747)
(59123)
(56023)
(37180)
(28731)
(26493)
(23567)
(22564)
(20880)
(20118)
(20056)
(18640)
(18519)
(18231)
(18104)
(18085)
(17466)
(16963)
(16714)
(15167)
(14456)
(14349)
(13612)
(13473)
(13368)
(13054)
(13042)
(12032)
(11969)
学科
(95652)
经济(95548)
(70182)
管理(64058)
(51027)
(48281)
企业(48281)
方法(41551)
数学(36387)
数学方法(36029)
农业(33842)
业经(26095)
中国(23668)
(21655)
(21608)
地方(20232)
环境(18113)
(17327)
贸易(17320)
(16855)
(16833)
技术(15380)
(14930)
(13989)
理论(13737)
(13612)
(13168)
(13125)
财务(13067)
财务管理(13046)
机构
学院(339347)
大学(337167)
管理(134462)
(132434)
经济(129690)
理学(118336)
理学院(117047)
管理学(114993)
管理学院(114419)
研究(113890)
中国(83474)
(81394)
科学(75373)
(70722)
业大(63267)
农业(63194)
(58218)
(55165)
研究所(53831)
中心(52595)
(48601)
财经(45263)
(44176)
师范(43663)
北京(43487)
(41433)
农业大学(40595)
(40283)
(39194)
经济学(38096)
基金
项目(243596)
科学(189894)
基金(176114)
研究(173158)
(156203)
国家(154827)
科学基金(131560)
社会(109322)
社会科(103206)
社会科学(103176)
(96948)
基金项目(94873)
自然(87012)
自然科(84920)
自然科学(84895)
自然科学基金(83376)
(80912)
教育(77238)
编号(70583)
资助(70576)
成果(55143)
重点(54288)
(52666)
(52511)
(50555)
课题(47463)
创新(47158)
科研(46964)
计划(45769)
国家社会(44906)
期刊
(144246)
经济(144246)
研究(91121)
(82154)
学报(63984)
中国(62476)
科学(55985)
农业(55977)
大学(47801)
学学(45733)
管理(42654)
(38573)
教育(32422)
业经(30335)
(27344)
金融(27344)
技术(26212)
(26128)
经济研究(20852)
财经(20578)
问题(20418)
(19950)
业大(19228)
科技(18608)
(17425)
图书(16512)
资源(16503)
农业大学(16096)
技术经济(15909)
理论(15375)
共检索到477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鸣鸣   杨理珍   刘钰聪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受益者和产品使用者,农民参与行为及参与度对项目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利用全国入户调查问卷数据,描述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前期宣传动员、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的参与情况,分析个体因素、社会规范和基层组织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度的影响差异。通过有序logit回归模型计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基层组织对五个项目(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社会规范对除“农村厕所革命”之外的四个项目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个体因素中,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和家庭情况多项指标与农民的参与程度显著正相关。同时,各显著正相关的指标等级提高会导致农民深度参与的概率提升、未参与和简单参与的概率降低。因此,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度,必须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更好地发挥乡土治理规范作用,激励重点人群带头行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士勇   周政   朱若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士勇   周政   朱若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弘   苏倩  
基于MOA理论构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模型,选取湖南省368份村民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动机、机会、能力要素间的协同联动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利益感知、外部压力、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观能力、客观能力等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任一因素并不构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是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多种并发形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四种组态,即动机-能力型、动机-机会型、机会-能力型、动机-机会-能力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弘   苏倩  
基于MOA理论构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模型,选取湖南省368份村民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动机、机会、能力要素间的协同联动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利益感知、外部压力、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观能力、客观能力等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任一因素并不构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是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多种并发形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四种组态,即动机-能力型、动机-机会型、机会-能力型、动机-机会-能力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燕燕   黄森慰  
[目的]测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并对其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旨在为中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量化支撑,进而助力快速有效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方法]基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角度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梯度特征。(2)研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整体仍处于两极分化格局,且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3)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政府干预和工业化水平作为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结论]根据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制定政策措施,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湛礼珠  
“利益-效能-信任”的分析视角下,基于对G市、Z市和H市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中的利益断链和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保障中的治理失效,形塑了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不足的困境,而利益断链、治理失效和社会转型之下的信任式微相互作用与确认,使得农民信念维系在低水平的利他性期望和制度化规则无法得到共同遵守之上,由此构成农民村治参与不足的内生基础。打破农民关于村治参与行为和信念的低水平均衡、强化农民主体性建设,需要以系统推进理念弥合利益断链、以行政嵌入自治促进效能再生,同时以制度信任为起点推动信任重塑,实现利益、效能和信任的整体再塑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宇  原新  成前  
文章采用CLDS(2014)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对农民健康的影响。使用SF-8量表全面分析健康指标,制定人居环境指标。实证中考虑收入内生性,并对人居环境和收入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比较,发现人居环境问题和收入都对农民健康影响显著,其中人居环境问题对健康影响更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张童朝  
基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背景,促使农民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至关重要。借助湖北省655份微观数据,利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讨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监督是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建言、投资、投劳。(2)外出务工能推动农民以投资、建言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认同能促使农民选择以投资、投劳、建言、监督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随着村庄认同程度的增强,外出务工对农民以投资、建言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亦会随之增强。(3)对于新、老两代农民而言,外出务工和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能促使新、老两代农民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这一作用对新生代农民更强;村庄认同能推动新、老两代农民以投资、建言、监督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在新生代农民上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应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的良性发展、培育与增强农民的村庄认同,并针对新、老两代农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张童朝  
基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背景,促使农民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至关重要。借助湖北省655份微观数据,利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讨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监督是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建言、投资、投劳。(2)外出务工能推动农民以投资、建言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认同能促使农民选择以投资、投劳、建言、监督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随着村庄认同程度的增强,外出务工对农民以投资、建言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亦会随之增强。(3)对于新、老两代农民而言,外出务工和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能促使新、老两代农民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这一作用对新生代农民更强;村庄认同能推动新、老两代农民以投资、建言、监督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在新生代农民上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应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的良性发展、培育与增强农民的村庄认同,并针对新、老两代农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郝信波  
论文从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六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应关注的主体、内容、优先序、模式、保障、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吴国胜   郑向群   王德甫   申锋   魏孝承  
农业农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和短板之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论述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揭示我国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取得的成效原因。同时,针对资金投入、农民参与度、长效管护等问题,提出新发展阶段应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等建议,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水太   陈美玲   袁北飞   顾东明  
农户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保障。基于感知价值和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理论,从社会资本和感知价值双重视角构建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网络效应最大;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认知价值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功能价值效应最大。(2)社会网络显著影响功能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水平。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感知价值最为关键的因素。(3)感知价值在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农户的社会资本,提高农户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感知价值水平,进而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俊杰   张凡   胡凌啸   赵虎  
【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本文旨在从理论和经验层面研究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利用M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工商资本下乡显著提升了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及使用卫生厕所的概率,这一结论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意味着工商资本下乡能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2)工商资本下乡带来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二部制付费”俱乐部物品属性,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3)在村干部领导力越强的村庄和抚养比越高的家庭,工商资本下乡促使农户改厕的可能性越大,但并未明显提升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的概率;此外,只有工商资本进村,才有利于改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和改厕行为。【结论】应鼓励和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对接平台和政策体系,推动其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锦秀  赵小鸽  
随着各地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的经济、政治、居住环境等都受到了极大影响。本研究拟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在不同区域内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流动对山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在对家庭影响方面和对公共环境影响方面,农民工对丘陵的影响值都明显高于平原和山区;在对周围人影响方面,对山区和平原的影响值差异不明显,但对丘陵地区的影响却基本为零。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对农民工的科普知识教育;合理规划环境,强化农村环境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