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1)
2023(11833)
2022(9946)
2021(9264)
2020(7710)
2019(16997)
2018(17256)
2017(31898)
2016(17911)
2015(20187)
2014(20328)
2013(19634)
2012(18554)
2011(16877)
2010(17400)
2009(16499)
2008(16607)
2007(15539)
2006(14101)
2005(12849)
作者
(53532)
(45591)
(44974)
(42864)
(28629)
(21928)
(20185)
(17541)
(17201)
(16338)
(15698)
(15401)
(14573)
(14431)
(14360)
(13638)
(13476)
(13188)
(13117)
(13003)
(11603)
(11411)
(11148)
(10635)
(10449)
(10151)
(10120)
(10094)
(9341)
(9329)
学科
(71226)
经济(71114)
(57587)
管理(52590)
(49899)
(36798)
企业(36798)
农业(33291)
方法(23810)
业经(22715)
(20136)
数学(19696)
数学方法(19366)
(19361)
中国(19332)
(17062)
(15526)
地方(14981)
环境(14505)
(13184)
(12630)
银行(12594)
农业经济(12530)
(12083)
(11966)
理论(11818)
(11782)
金融(11774)
(11672)
(11406)
机构
学院(263443)
大学(260297)
(103424)
经济(101005)
管理(95510)
研究(92501)
理学(81668)
理学院(80703)
管理学(79118)
管理学院(78665)
中国(71881)
(66751)
科学(58023)
(55847)
农业(51332)
(49809)
(48278)
业大(46462)
研究所(43508)
中心(43486)
(43292)
财经(38058)
(36119)
师范(35704)
(34287)
北京(34254)
(33447)
(32404)
(32402)
农业大学(32045)
基金
项目(172224)
科学(134827)
研究(127384)
基金(123652)
(108616)
国家(107557)
科学基金(90956)
社会(80745)
社会科(75861)
社会科学(75840)
(69272)
基金项目(65324)
教育(57953)
自然(57502)
(57060)
自然科(56107)
自然科学(56087)
自然科学基金(55065)
编号(53132)
资助(49536)
成果(44473)
重点(39040)
(38499)
(37599)
课题(37149)
(36373)
(36026)
(35190)
国家社会(33356)
创新(32944)
期刊
(127966)
经济(127966)
研究(76029)
(70830)
中国(62762)
农业(47812)
学报(47194)
科学(42432)
(39320)
大学(36461)
学学(34658)
管理(32846)
教育(31414)
(27119)
金融(27119)
业经(26109)
(22354)
技术(22030)
财经(19043)
(17511)
问题(17496)
经济研究(16523)
(16402)
农村(15359)
(15359)
农业经济(15112)
业大(14234)
世界(14083)
资源(12918)
农业大学(12573)
共检索到410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春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实践中经常能看到“干部干,村民看”或“干部忙,村民怨”的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构成的是村民日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他们自由而有序地布局空间环境,注重循环利用和物尽其用,而地方政府则将其视为“整治对象”,强调标准化改造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简单植入,两者对“何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如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和互动冲突。隐性的认知表现出的是显性的行动,主体行动背后更是深受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特点以及新时期“政、纪驱动”的政绩考核机制的约制。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转换与实施方面深度匹配农村社会结构特点和村民生活习惯,进而在实践层面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行动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湛礼珠  
“利益-效能-信任”的分析视角下,基于对G市、Z市和H市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中的利益断链和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保障中的治理失效,形塑了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不足的困境,而利益断链、治理失效和社会转型之下的信任式微相互作用与确认,使得农民信念维系在低水平的利他性期望和制度化规则无法得到共同遵守之上,由此构成农民村治参与不足的内生基础。打破农民关于村治参与行为和信念的低水平均衡、强化农民主体性建设,需要以系统推进理念弥合利益断链、以行政嵌入自治促进效能再生,同时以制度信任为起点推动信任重塑,实现利益、效能和信任的整体再塑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诚  刘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新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问题,集中表现在主体、目标、内容和过程四个方面,而以、专北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体制、项目制供给方式、运动式推进机制是引发碎片化问题的内在根源。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应对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新治理范式,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碎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需要关注公众环境需求、搭建环境合作网络、建立沟通整合机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培育互信合作文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鸣鸣   杨理珍   刘钰聪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受益者和产品使用者,农民参与行为及参与度对项目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利用全国入户调查问卷数据,描述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前期宣传动员、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的参与情况,分析个体因素、社会规范和基层组织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度的影响差异。通过有序logit回归模型计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基层组织对五个项目(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社会规范对除“农村厕所革命”之外的四个项目的农民参与度显著正相关;个体因素中,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和家庭情况多项指标与农民的参与程度显著正相关。同时,各显著正相关的指标等级提高会导致农民深度参与的概率提升、未参与和简单参与的概率降低。因此,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度,必须注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更好地发挥乡土治理规范作用,激励重点人群带头行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士勇   周政   朱若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士勇   周政   朱若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郝信波  
论文从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六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应关注的主体、内容、优先序、模式、保障、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中元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福民工程,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因此,认真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造福亿万农民,意义重大。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燕舞  
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表明,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设定和擘划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实则是一体的,它们共同指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从对农民生活改造实践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对农民生活改造验收的考核督察机制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深度介入农民日常生活与改造农民生活世界的逻辑。农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手段实现农民生活世界中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的现代化。它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最终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从而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农民日常生活现代化,进而彻底实现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基础,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动力。本文探究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背后的原因,然而,经过分析发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以及整治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切实强化顶层设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机制等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以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吴国胜   郑向群   王德甫   申锋   魏孝承  
农业农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和短板之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论述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揭示我国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取得的成效原因。同时,针对资金投入、农民参与度、长效管护等问题,提出新发展阶段应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等建议,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解静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以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也要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成效不足,基于此,需要从农村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多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二者的有机互动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泗通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已然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实现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自发与嵌入的理论视角,构建“自发-嵌入”的分析框架,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划分为村庄自治、政府主导以及企业参与等三种类型。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类型实践案例比较分析发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在自发性与嵌入性两个层面上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及其推进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关键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不同类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需相关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从而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之间也可因适宜的互动机制实现有效互动。由此,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既要注重自发参与,在共识中达成集体行动;又要注重资源嵌入,在治理中探索有序发展;还要注重主体互动,在平等中寻找协同共治,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高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