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3)
- 2023(10114)
- 2022(8467)
- 2021(7808)
- 2020(6281)
- 2019(14273)
- 2018(14187)
- 2017(26960)
- 2016(14778)
- 2015(16381)
- 2014(16164)
- 2013(15985)
- 2012(14684)
- 2011(13388)
- 2010(13411)
- 2009(12467)
- 2008(12375)
- 2007(11182)
- 2006(10139)
- 2005(9079)
- 学科
- 济(63458)
- 经济(63360)
- 农(49559)
- 业(47745)
- 管理(40345)
- 农业(33092)
- 企(26069)
- 企业(26069)
- 业经(20654)
- 中国(20246)
- 制(17845)
- 地方(17766)
- 方法(17320)
- 财(15618)
- 数学(15255)
- 数学方法(15122)
- 体(12779)
- 发(12610)
- 农业经济(12491)
- 环境(10478)
- 发展(10159)
- 展(10152)
- 人口(9966)
- 村(9643)
- 农村(9610)
- 银(9589)
- 银行(9576)
- 土地(9559)
- 体制(9463)
- 策(9361)
- 机构
- 学院(206602)
- 大学(201807)
- 济(87719)
- 经济(85652)
- 管理(78882)
- 研究(71541)
- 理学(67831)
- 理学院(67038)
- 管理学(66129)
- 管理学院(65717)
- 中国(56204)
- 农(51862)
- 京(42465)
- 科学(41433)
- 财(40550)
- 农业(39056)
- 业大(35365)
- 所(35167)
- 中心(34583)
- 江(32657)
- 研究所(31202)
- 财经(30906)
- 经(27953)
- 范(27839)
- 师范(27654)
- 经济学(25859)
- 北京(25763)
- 州(25607)
- 院(24809)
- 农业大学(24497)
- 基金
- 项目(138433)
- 科学(110279)
- 研究(106365)
- 基金(100696)
- 家(86156)
- 国家(85289)
- 科学基金(74160)
- 社会(70120)
- 社会科(65987)
- 社会科学(65974)
- 省(55251)
- 基金项目(54735)
- 教育(46052)
- 自然(45104)
- 划(44922)
- 编号(44657)
- 自然科(43980)
- 自然科学(43974)
- 自然科学基金(43156)
- 资助(37885)
- 成果(35640)
- 制(32438)
- 发(31573)
- 部(30833)
- 农(30499)
- 重点(30340)
- 课题(30050)
- 国家社会(29243)
- 创(28746)
- 性(26980)
- 期刊
- 济(108671)
- 经济(108671)
- 研究(64216)
- 农(58139)
- 中国(47414)
- 农业(39360)
- 财(31138)
- 科学(29896)
- 学报(28719)
- 管理(24673)
- 业经(23999)
- 大学(23783)
- 融(23009)
- 金融(23009)
- 学学(22704)
- 教育(18495)
- 业(17721)
- 问题(17229)
- 技术(16372)
- 农业经济(14910)
- 农村(14879)
- 村(14879)
- 财经(14864)
- 经济研究(13654)
- 经(12796)
- 版(12510)
- 世界(11658)
- 资源(11604)
- 经济问题(11089)
- 现代(10788)
共检索到320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宝树,王桂新
大城市郊区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人口控制是密切相关的。对上海这样一个中心城人口高度密集,郊区农业人口密度也很高的特大城市来说,尤其是如此。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搞好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郊区农业人口以“离土不离乡”为主要方式,就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对于避免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控制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是有利的。但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广金
一、非农化过程潜在的社会风险 目前,就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中颇有影响的主张之一便是非农化,此一脉最极端、最典型的语言是:农民的出路就在于“消灭”农民。草就此文,并非要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立足点究竟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人口的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首先应当还农民公正与公平的获取经济利益和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 ,现阶段宜采取如下对策 :( 1)全面放开户口迁移 ,建立全国区域、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 ;( 2 )全面取消在城镇就业问题上对农村人口的限制 ,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 3 )改革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全面涵盖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及其子女 ;( 4 )对于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及其子女 ,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现状 ,也允许其自行处置。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人口 城市 转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彭希哲,戴星翼
在中国农村目前的发展水平下,育龄夫妇作出生育决策的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社区(乡、村)。社区由于其中介地位,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及综合功能而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1990年下半年对江苏太仓、河南社旗和湖南武岗三个县的五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农民家庭1076户,作非问卷深入调查300多小时。本文主要利用调查所获资料探讨社区因素对农村人口控制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永平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引人注目。以1944年为转折点,我国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之后,出乎寻常地开始弹性回升。“一胎政策”在农村受到挑战后,政府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从80年代初的“提倡一胎”,调整到1982年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彭希哲,戴星翼
多胎生育是中国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难点,而人们对老年生活的担忧则被普遍认为是多胎生育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1990年夏秋,我们在江苏太仓县、湖南武冈县和河南社旗县的5个村进行了生育率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彭荣胜
我国传统农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比重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一直以来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国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传统农区被整体划入限制开发区中的第一类,即农产品主产区,其间又点状分布着重点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大量的农村人口向什么地方转移以及如何实现转移,既关系到传统农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也关系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晶 钟甫宁
随着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开始凸显,依赖农村人口自身重力推动的城乡人口迁移速度开始放缓,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自动化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工业进一步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旺盛,劳动力城乡转移的需求速度似乎也将大幅度降低。然而,城乡收入比仍然保持在3的水平,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基本动力仍然强劲。因此,正确认识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乡人口迁移趋势有助于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 城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正兰
刘宇等在《农村改革》第1期上撰文认为,近几年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率下降,“个别地方计划生育率只有34%,人口发展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繁殖生育能力的自然性,一方面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旺盛的生育遗传基因,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繁殖机能的良性遗传。 (2)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传统的生育观念为“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至今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项金安
人所共知,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莫过于农村的计划生育。难在哪里?困难之一就是村一级缺乏工作网络。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由过去的集体生产改变为一家一户的生产。象以往那样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育行为愈来愈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有些工作后进的地方,一时出现了乡干部不下队,群众不开会的局面,致使党和政府的许多政策贯彻落实不到群众中去,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振营
从70年代初开始,我国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卓越的宣传教育,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使总和生育率由1950年的5.813下降到1989年的2.25、成绩为世人瞩目。十四大以后,我国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过去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部门和领域在新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何承金,陈彩霞,邵晓梅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控制举步维艰,形成了人口多─经济落后─生育率高─人口多的怪圈。本文以川、黔、桂、陕为代表,通过对四省区人口控制和老年供养现状的研究,认为人口控制应从社会养老保障入手,实行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养老体制,从而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降低生育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从居民个体与区域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认为区域政府在为城乡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乏是"农村贫困区域"的重要特征。从克服地理障碍的发展成本、距离成本、市场条件、发展机会及交换权利短缺,体制与制度力量空间潜力狭小,人口迁移存在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认为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根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麦收,曹亚光
目前,农村人口控制存在两大困难:原来的人口控制目标难实现,农民对某些人口控制方法难接受。怎样扭转这种局面,使人口控制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需要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指引下,创立一种控制我国农村人口增长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就是农村人口生育、生产、生活、生态综合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