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02)
- 2023(16539)
- 2022(13659)
- 2021(12955)
- 2020(10710)
- 2019(24423)
- 2018(23807)
- 2017(44885)
- 2016(24107)
- 2015(26499)
- 2014(25525)
- 2013(25353)
- 2012(22994)
- 2011(20681)
- 2010(20263)
- 2009(18409)
- 2008(17673)
- 2007(15264)
- 2006(13096)
- 2005(11269)
- 学科
- 济(101056)
- 经济(100952)
- 业(68532)
- 管理(61433)
- 农(52029)
- 企(45383)
- 企业(45383)
- 方法(44758)
- 数学(40921)
- 数学方法(40457)
- 农业(34340)
- 中国(28638)
- 业经(26095)
- 财(23955)
- 贸(20288)
- 贸易(20279)
- 学(20003)
- 易(19920)
- 制(19112)
- 地方(17920)
- 发(15053)
- 环境(14670)
- 技术(14631)
- 银(14614)
- 银行(14553)
- 务(14138)
- 财务(14104)
- 财务管理(14071)
- 体(14042)
- 行(13959)
- 机构
- 学院(335207)
- 大学(333065)
- 济(144924)
- 经济(142610)
- 管理(129181)
- 研究(118644)
- 理学(113685)
- 理学院(112443)
- 管理学(110407)
- 管理学院(109813)
- 中国(91697)
- 农(79472)
- 科学(74602)
- 京(69612)
- 农业(61599)
- 财(60454)
- 所(59954)
- 业大(59868)
- 研究所(55334)
- 中心(55181)
- 财经(49530)
- 江(46469)
- 经(45746)
- 经济学(45043)
- 北京(43089)
- 院(42345)
- 范(40954)
- 经济学院(40871)
- 师范(40394)
- 农业大学(38920)
- 基金
- 项目(241856)
- 科学(191075)
- 基金(180075)
- 研究(169367)
- 家(161304)
- 国家(159992)
- 科学基金(136092)
- 社会(111431)
- 社会科(105561)
- 社会科学(105537)
- 基金项目(95338)
- 省(92070)
- 自然(89515)
- 自然科(87512)
- 自然科学(87483)
- 自然科学基金(85952)
- 划(78471)
- 教育(74855)
- 资助(72802)
- 编号(65431)
- 重点(54900)
- 部(53803)
- 发(52483)
- 创(50288)
- 成果(50233)
- 国家社会(48409)
- 科研(47335)
- 创新(47238)
- 计划(45532)
- 教育部(45286)
- 期刊
- 济(151584)
- 经济(151584)
- 研究(90386)
- 农(80323)
- 学报(61198)
- 中国(61106)
- 科学(55677)
- 农业(55023)
- 大学(46753)
- 学学(44993)
- 财(43952)
- 管理(42382)
- 业经(30919)
- 融(30122)
- 金融(30122)
- 业(27223)
- 技术(25728)
- 经济研究(24124)
- 财经(23464)
- 教育(22888)
- 问题(21589)
- 经(20211)
- 版(19013)
- 世界(18489)
- 业大(17506)
- 资源(17411)
- 统计(16663)
- 科技(16470)
- 贸(15997)
- 技术经济(15704)
共检索到477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君英 韩丽艳
本文基于2002~2016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SL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小。人口文化教育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水稻、玉米和油料作物种植比重均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本流失、人口赡养负担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减少人力资本流失,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正常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另一方面,加快农业政策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基础设施投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君英 夏旺
文章基于2001—2015年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以及投入要素边际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了显著负向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下粮食产量得以保持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村老龄劳动与化肥以及机械等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农村老龄劳动比重的增加减弱了化肥以及机械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边际作用,但强化了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的边际作用。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背景下,既要保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又要实现绿色粮食生产,需要在保护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政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健 李谷成 李欠男
基于1998—2014年7种主要农作物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成本每上涨1倍,稻谷、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降低8.1%和8.0%,玉米、蔬菜、油料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8.0%、6.3%和2.3%;农机对劳动力的替代提升了玉米和稻谷等易于机械种植品种的播种比例,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0.34%和0.17%;地区非农经济比例通过对农作物的产品替代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对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进 钟甫宁 陈志钢 彭超
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且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它们是否会显著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省级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蔬菜作物种植比例促进幅度较大。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小麦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玉米种植比例有正向影响。微观农户层面的实证结果与宏观结果保持一致,凸显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农户家庭人口结构方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实证结果都表明老年劳动力比例对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而女性劳动力比例高对粮食种植比例有负面影...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人口结构 粮食种植结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润芝 魏君英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工资性收入衡量的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粮食价格也不断上涨。基于2000年~2016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对粮食价格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平均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粮食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粮食种植者收益,努力缩小农业经营收入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降低劳动力机会成本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确保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粮食价格平稳运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名望 张帅 潘烜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一致"抑或"冲突",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主产区11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存在一致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保持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要素替代或要素对流,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保持耕地面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蒲明 刘红 魏君英
通过利用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民分化的2004~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发现: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都会对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之间的互补关系又会进一步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的变化。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直面农民分化的现实;合理引导进一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彻底分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超平 牛可 张梓榆 但斌
根据补偿变量思想,构建了主产区农户福利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1989年-2014年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粮食价格波动对主产区农户生产福利、消费福利以及总福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产区各省的粮食消费价值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值(CR)总体呈现递减趋势,粮食生产价值占总收入的比值(PR)和粮食生产净收益率(NBR)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粮食生产价格变化影响着农户生产福利同方向变化,粮食零售价格变化影响着农户消费福利反方向变化,但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财政支农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税的取消显著增加了农户生产福利,并使得农户生产福利变化对粮食生产价格变化更加敏感;粮食价格稳定有利于农户福利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在不同阶段粮食零售价格变化与生产价格变化对总福利变化的主导作用不同;短期总福利和长期总福利大多数情况下呈同向变动,个别省份的个别年份也存在异向变动的情况。根据以上结论,结合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增进粮食主产区农户福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价格波动 主产区 短期福利 长期福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本文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双向反馈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城镇化显著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著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其他控制变量对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人口 老龄化 双向反馈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亮 余康
基于1978—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O’Donnell提出的加总数量框架,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混合效率,通过测度混合效率对主产区粮食TFP增长的贡献,进而评估要素投入结构对主产区粮食TFP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主产区粮食TFP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要素投入结构对主产区粮食TFP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1978—2004年内蒙古、河南、辽宁和吉林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促进了粮食TFP的增长,而其余省份则阻碍了粮食TFP的增长;2005—2017年黑龙江、吉林、河北和安徽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推动了粮食TFP的增长,而其余省份则相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巍 朱荣 张锦水
遥感影像是大数据的一种,利用遥感对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估算常采用回归估计量或校准估计量,通常都需要将地面样本数据与遥感分类信息相结合。但对于大多数回归估计量,对以省级为总体的农作物面积的估算只能满足对省级总体的精度要求而不能分解到更小区域,比如县和乡级。本文利用黑龙江省2011年的地面实测样本数据结合遥感分类结果,构建了单元层次的多响应变量的多元回归形式的小域模型,并将小域效应设定为固定形式。基于这样的回归估计方法,既可以估算分县的主要作物播种面积,也可以使得各县播种面积估计结果相加就等于回归模型含义下的省级总体的总量估计。
关键词:
小域估计 遥感 农作物种植面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宇青 周应恒
基于非参数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的"基准模型变量移除法",结合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评价体系构建,并对2004—2012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政策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主产区补贴政策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都有一定的增长,从而使补贴政策效率有一定程度提升;补贴政策效率存在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与空间维度上的同质性;农业经济比重、补贴发放方式、农业收入依赖性、补贴力度对粮食政策效率有明显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对补贴正效率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不显著和显著为负。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补贴 补贴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仇蕾 钟雨纯 崔韵文
[目的]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 。[结论]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陆铭
未来中国的严峻挑战是城市部门是否能够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服务业岗位,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使得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直至80%以上的水平。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劳动力总量的枯竭,而是未来城市是否具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如果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带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就必然会在农村出现人口减少。而在当下,一种表现就是空心村的出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