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10)
2023(12442)
2022(10883)
2021(10159)
2020(8344)
2019(19288)
2018(19334)
2017(37352)
2016(20286)
2015(22812)
2014(22785)
2013(22807)
2012(20740)
2011(18864)
2010(18770)
2009(17051)
2008(16505)
2007(14537)
2006(12837)
2005(11022)
作者
(59458)
(49738)
(49132)
(46712)
(31113)
(23919)
(22174)
(19649)
(18854)
(17495)
(16886)
(16606)
(15390)
(15384)
(15100)
(15050)
(14985)
(14498)
(14076)
(13847)
(12453)
(12047)
(11887)
(11471)
(11289)
(11115)
(10897)
(10815)
(10023)
(9869)
学科
(84312)
经济(84223)
(61005)
管理(51329)
(50470)
(39496)
企业(39496)
方法(36324)
农业(33556)
数学(31747)
数学方法(31410)
业经(23687)
中国(21830)
地方(18033)
(18027)
(17184)
(14850)
(13720)
贸易(13715)
(13652)
(13321)
技术(12807)
理论(12688)
环境(12568)
农业经济(12541)
(11966)
(11680)
教育(11439)
(10997)
银行(10951)
机构
学院(290336)
大学(289366)
管理(118001)
(114865)
经济(112400)
理学(103734)
理学院(102619)
管理学(100904)
管理学院(100399)
研究(97467)
中国(71655)
(68225)
科学(62132)
(61077)
业大(52525)
农业(52315)
(49206)
(47251)
研究所(45129)
中心(44977)
(41495)
(39181)
师范(38865)
财经(38640)
北京(37869)
(35367)
(33897)
(33553)
农业大学(33396)
经济管理(33271)
基金
项目(204955)
科学(160940)
研究(151073)
基金(148242)
(129164)
国家(127994)
科学基金(109809)
社会(94703)
社会科(89277)
社会科学(89252)
(81319)
基金项目(80141)
自然(71163)
自然科(69451)
自然科学(69437)
自然科学基金(68195)
教育(67425)
(67252)
编号(63484)
资助(59373)
成果(50523)
重点(45060)
(44865)
(44522)
(42280)
课题(42021)
创新(39316)
科研(38796)
国家社会(38442)
教育部(37839)
期刊
(128415)
经济(128415)
研究(82353)
(71110)
中国(54953)
学报(49436)
农业(48781)
科学(46073)
大学(37967)
管理(37234)
学学(35974)
(31795)
教育(30946)
业经(27098)
技术(23870)
(23779)
金融(23779)
(21966)
问题(17979)
经济研究(17368)
财经(17096)
(16610)
图书(15589)
农业经济(15027)
业大(15025)
科技(15001)
(14417)
农村(14348)
(14348)
理论(14119)
共检索到413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澍卿  
一、农村人口素质的含义与衡量标准 农村人口素质是指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各行各业人口的质量,其中以农业人口素质为主体。其含义与衡量标准与一般的人口素质是一致的。目前,学术界对人口素质(包括对农村人口素质)含义的理解不一致。1987年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农村人口理论讨论会上,主要提出四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是指特质、特征。他们借助计算机语言来说明,从功能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边玉花  杨桂花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三农”问题极其严重。农村不发达,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形成“三农”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工农产品交换中的价格“剪刀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达2万多亿元,大约相当于同期社会资本存量的2/3。还有二元结构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建勋,易法海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文章分析了湖北农村人口素质现状和对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带来的影响,结合湖北高教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湖北农村人口素质的建议对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福光  
我国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当前种种严峻的事实表明,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了。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董占泉  
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普遍受教育层次低,生产力水平差,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延绵不断、毫无计划地生儿育女,以满足落后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澍卿  
我国的人口素质研究起步虽晚,但方兴未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口质量研究将成为我国人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集中精力研究人口素质的专家学者逐步多起来,这是人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数量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矛盾,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人口质量低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人们往往认为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这反映在人口科学研究上,亦有类似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临着人口生育失控,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光宗  
1.依笔者管见,关于“人口素质”的研讨,涉及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一是如何界定人口素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如何建立一套衡量人口素质高低或强弱的指标体系。迄今为止,人口学界关于“人口素质”的研讨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概念论争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和许多人一样并不主张在“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苏苹,张洁芬  
生命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而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在亿万年生命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人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和利用者。所以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具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但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飞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臧良运  
由于人口素质偏低的原因,加剧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农村劳动力布局,建立农村清洁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的废弃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水  姜凯帆  孙永福  
通过对苏北农村人口的调查,分析当前农民外流的现状,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村人口外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城乡收入差异、家中有未成年学生、有老人需要赡养和国家的政策等与农民外流有显著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必亮  
本文通过来自一个村庄的案例分析 ,说明了农民在当代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关系”这样的非正式制度而实施其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这项研究表明 ,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 ,像“关系”之类的传统因素往往能够起到作为功能性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由此引申出的政策含义要点在于 ,在目前处于社会大变革与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我们应该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使两者密切配合、相互补充 ,共同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陆铭  
未来中国的严峻挑战是城市部门是否能够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服务业岗位,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使得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直至80%以上的水平。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劳动力总量的枯竭,而是未来城市是否具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如果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带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就必然会在农村出现人口减少。而在当下,一种表现就是空心村的出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迅速地发展,中国经济逐渐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加剧,迅速汇集成一股汹涌的浪潮。同时,这一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也给他们自身的生育行为带来了重大影响。现实需要理论及实际部门探究这一崭新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人口流动的生育效应。所论及的农村人口流动,是指不变更户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正兰  
刘宇等在《农村改革》第1期上撰文认为,近几年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率下降,“个别地方计划生育率只有34%,人口发展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繁殖生育能力的自然性,一方面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旺盛的生育遗传基因,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繁殖机能的良性遗传。 (2)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传统的生育观念为“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至今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冲  王磊  
基于2003~2016年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村人口变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全国和分区域数据比较研究,发现农村人口数的减少反而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老年抚养比对粮食生产虽然有正向影响,但分区域均不显著;少儿抚养比对粮食生产的负向作用仅在西部得到体现。该结论印证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