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4)
- 2023(14494)
- 2022(11928)
- 2021(11079)
- 2020(8918)
- 2019(20576)
- 2018(20648)
- 2017(39740)
- 2016(21754)
- 2015(24442)
- 2014(24685)
- 2013(24358)
- 2012(22000)
- 2011(19792)
- 2010(19840)
- 2009(18303)
- 2008(17709)
- 2007(15582)
- 2006(13947)
- 2005(12098)
- 学科
- 济(92042)
- 经济(91937)
- 业(63416)
- 管理(56566)
- 农(50565)
- 企(41745)
- 企业(41745)
- 方法(36166)
- 农业(33651)
- 数学(31342)
- 数学方法(31005)
- 中国(27213)
- 业经(25969)
- 地方(21235)
- 学(18589)
- 财(18485)
- 制(16447)
- 发(15782)
- 贸(14203)
- 贸易(14195)
- 环境(13775)
- 易(13754)
- 理论(13689)
- 技术(13310)
- 策(12709)
- 农业经济(12608)
- 和(12590)
- 银(12443)
- 发展(12410)
- 银行(12406)
- 机构
- 学院(309884)
- 大学(308540)
- 管理(124044)
- 济(122490)
- 经济(119677)
- 理学(108083)
- 理学院(106908)
- 管理学(105101)
- 研究(104659)
- 管理学院(104559)
- 中国(78044)
- 农(67524)
- 京(66021)
- 科学(65836)
- 业大(52760)
- 所(52277)
- 财(51596)
- 农业(51532)
- 中心(48090)
- 研究所(47628)
- 江(45061)
- 范(42203)
- 师范(41881)
- 财经(41852)
- 北京(41182)
- 经(38220)
- 院(37356)
- 州(36772)
- 经济学(35053)
- 经济管理(34293)
- 基金
- 项目(216219)
- 科学(170065)
- 研究(160306)
- 基金(156371)
- 家(135710)
- 国家(134484)
- 科学基金(115836)
- 社会(101349)
- 社会科(95572)
- 社会科学(95548)
- 省(84942)
- 基金项目(84254)
- 自然(74175)
- 自然科(72409)
- 自然科学(72396)
- 自然科学基金(71078)
- 教育(70999)
- 划(70479)
- 编号(67200)
- 资助(62053)
- 成果(53590)
- 重点(47443)
- 发(47197)
- 部(46963)
- 课题(44903)
- 创(44231)
- 国家社会(41454)
- 创新(41216)
- 科研(40613)
- 教育部(39735)
- 期刊
- 济(139130)
- 经济(139130)
- 研究(90414)
- 农(70092)
- 中国(59763)
- 学报(50228)
- 农业(47726)
- 科学(47705)
- 管理(40523)
- 大学(38886)
- 学学(36791)
- 财(35564)
- 教育(32694)
- 业经(28536)
- 融(27543)
- 金融(27543)
- 技术(25540)
- 业(21910)
- 问题(21226)
- 经济研究(19142)
- 财经(19087)
- 版(17050)
- 图书(16176)
- 经(16120)
- 科技(15592)
- 农业经济(15240)
- 资源(15070)
- 理论(15013)
- 现代(14975)
- 农村(14824)
共检索到449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东宁 陈江生
利用2011年城乡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将农户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型、本地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型和城市化型四种生计类型,并对四类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和显著性检验,寻求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现实依据。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等,以推进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
关键词:
农村人口 梯次城市化 小城镇型 大城市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达即至 宁海林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两种主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当地小城镇从事乡镇企业或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进入大中城市从事传统行业,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应该在深挖这两种途径的潜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有效途径;以土地集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正河
由于中国特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生产要素的城市化聚集和转换是不完全的,本文提出农村生产要素( 人口与资金) 的准城市化概念。准城市化状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程度尚未达到通用的标准,介于是与不是之间;其二是这种进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逆转。
关键词:
人口 资金 准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一鸣,王俊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趋势。在全球城市化演进过程中,各国因其主导产业有序变换而呈现出大体相同的四个阶段,即缓慢——加速——稳定——减速阶段。本文拟通过对世界城市化演进阶段的分析,正确判定我国城市化处于何种阶段,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冠生 邹培明
农村人口城市化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严重滞后。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城市化 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岳立 张钦智
在城市化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也成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约束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改革或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然而,基于农民理性人的假设和对城乡相对收入差异模型的分析,得出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并不会引发预期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满足程度的改革才是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宝树
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总体上比转型期之前明显加快,但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非农化水平,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非农化都出现了趋于滞缓的新变化。体制型的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非农化转移滞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新一轮再推进,大力促进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哲夫,杨心恒
一问题的提出人口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职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柳建平 许棣棠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典型性"现象是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有违经典理论和普遍经验的非常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导致这一现象的基本成因在于长期固守"城市中心主义制度"及"农村边缘化制度"。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现行制度体系进行彻底改革,以"制度公正、国民平等"为主旨,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宝树
1984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解放以来引导农村人口迁移最为积极和明确的方针政策。为了反映在该政策影响下上海市郊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于1989年初,在市郊选取7个镇,对近年来进镇落户的农民作了一次问卷抽样调查,共抽取样本1057人,占进入7镇落户农民总数的17.0%。本文即根据调查的部分汇总结果完成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丹清 郭慧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扈立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一致,这也是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跨尺度、跨区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格局的一个重要方式。文章从当前的"城市农民工"现象分析了农村人口迁移对农民自身生活提高,迁入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从"区域"视角分析了"地方权利边界"对农村人口转移的"机制性"限制,从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城市资源约束及城市发展空间约束等分析了城市化地域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客观限制"。文章提出,在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区划框架下,应通过加大中西部农村教育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