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0)
- 2023(10686)
- 2022(9064)
- 2021(8526)
- 2020(7170)
- 2019(16848)
- 2018(16497)
- 2017(32046)
- 2016(17596)
- 2015(19633)
- 2014(19686)
- 2013(19771)
- 2012(18657)
- 2011(16941)
- 2010(17025)
- 2009(15846)
- 2008(15744)
- 2007(14533)
- 2006(12664)
- 2005(11181)
- 学科
- 济(80410)
- 经济(80345)
- 农(51050)
- 业(48404)
- 管理(37470)
- 农业(33969)
- 方法(31565)
- 数学(28771)
- 数学方法(28476)
- 企(25375)
- 企业(25375)
- 地方(22556)
- 业经(20327)
- 中国(20258)
- 学(15525)
- 财(15235)
- 制(14090)
- 贸(13491)
- 贸易(13487)
- 发(13300)
- 易(12890)
- 农业经济(12595)
- 环境(11127)
- 发展(10426)
- 展(10412)
- 人口(10024)
- 土地(10007)
- 银(9845)
- 银行(9820)
- 地方经济(9803)
- 机构
- 学院(252229)
- 大学(248051)
- 济(103431)
- 经济(101124)
- 管理(93111)
- 研究(89392)
- 理学(80462)
- 理学院(79413)
- 管理学(77836)
- 管理学院(77363)
- 中国(68170)
- 农(65565)
- 科学(57319)
- 京(53497)
- 农业(50417)
- 所(46643)
- 业大(45944)
- 财(43442)
- 中心(43282)
- 研究所(42437)
- 江(39751)
- 范(35570)
- 师范(35276)
- 财经(34419)
- 北京(33058)
- 州(31680)
- 农业大学(31388)
- 院(31201)
- 经(31144)
- 经济学(30899)
- 基金
- 项目(170628)
- 科学(132897)
- 研究(124287)
- 基金(121873)
- 家(106857)
- 国家(105887)
- 科学基金(89494)
- 社会(78177)
- 社会科(73565)
- 社会科学(73540)
- 省(68709)
- 基金项目(66317)
- 自然(57357)
- 划(56908)
- 自然科(55913)
- 自然科学(55896)
- 自然科学基金(54839)
- 教育(54707)
- 编号(52261)
- 资助(48290)
- 成果(41275)
- 发(39416)
- 重点(38263)
- 部(37182)
- 农(36363)
- 课题(35347)
- 创(34479)
- 科研(32665)
- 创新(32280)
- 国家社会(32125)
- 期刊
- 济(121364)
- 经济(121364)
- 研究(71113)
- 农(69011)
- 中国(51646)
- 农业(46910)
- 学报(42723)
- 科学(40418)
- 大学(32335)
- 财(31910)
- 学学(30850)
- 业经(26532)
- 管理(25975)
- 融(23964)
- 金融(23964)
- 业(22333)
- 教育(21756)
- 技术(20566)
- 问题(18319)
- 经济研究(16305)
- 版(15789)
- 财经(15641)
- 资源(15454)
- 农业经济(15178)
- 农村(15053)
- 村(15053)
- 经(13462)
- 世界(13163)
- 经济问题(12685)
- 技术经济(12559)
共检索到376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集中度、脱钩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村域尺度分析1988—2015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及原因,并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的变动态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时间的演进,农村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较小且集中于洱海沿岸,而聚落用地集聚区呈远离洱海态势;(2)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由扩张与衰退脱钩状态并举向以扩张脱钩状态为主演变,二者地理集中度的变动由以人口上升为主转为以聚落用地上升为主;(3)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受农业生产力因子变动的影响减弱而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因子变动的影响增强;(4) 2015—2024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将以国道G320-G5611一线为界,继续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人口地理集中度将整体提升,并以衰退强绝对负脱钩和扩张相对负脱钩两类村庄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李世勇 柯新利 李萍 何培培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脱钩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效应,以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指导。【方法】基于脱钩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了农村居民点“人减地增”现象的演化过程,并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与社会统计数据,结合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1)从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发展深化期至乡村振兴期,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关系依次呈现出增长负脱钩、强负脱钩、衰退负脱钩及强负脱钩的演变过程。(2)近20年来,湖北省整体呈现“人减地增”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了1.71万hm~2,同期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1375.07万人,农村人地关系不协调;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强负脱钩状态,但2015—2020年的农村人地关系略优于2000—2015年,鄂东地区的农村人地关系优于鄂西地区。(3)土地利用集约度效应与城镇化效应是农村居民点扩张的主导因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与区域总人口效应则是主要的阻碍因素;且各因素在区域上的贡献度差异显著。【结论】缓解农村“人减地增”现象的关键在于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并提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浪 潘泽瀚
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追踪预测,从城镇化率、潜力系数、"三力模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30年农村累积转移人口数将达3~3.5亿左右,农村未来转移人口的规模、潜力及动力仍然比较大。鉴于此,国家可以尝试选择:传统地理大区"组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率"等级规模结构"这三种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同时,围绕"分散"、"集中"、"优化"的分布方式,实施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破解农村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选择及相关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利平
基于山东省450份问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状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试点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障碍进行了审视和总结。结果表明,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作为远远不够;农村人口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宣传力度、满意程度、收入、文化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因素,应将他们作为今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切入点。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武友德 张磊 陈长瑶
以云南环洱海乡村聚落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对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区位适宜性等级和分值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全区乡村聚落区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且交通便利的中小型聚落为该区聚落的主体,中心城区影响力在南部聚落区位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北部,城镇用地对聚落布局区位的影响随着与中心城镇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多数聚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南部聚落的区位适宜性分值整体高于北部。根据测度结果,将乡村聚落优化模式分为城镇转化型、优先发展型、特色发展型、引导发展型及弃迁型等5种。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区位 适宜性 环洱海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光杰 李阳兵 王世杰
我国岩溶山区聚落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在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对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弄清岩溶山区聚落动态分布格局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岩溶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应用1963航片和2004年SPOT影像,通过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评价方法,在小尺度区域内研究了乡村聚落40多a来的分布格局和演变,结果表明在后寨河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不同地貌类型下土地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聚落分布格局、数量和规模,之后到2004年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使聚落的总面积极大增长,而聚落快速发展的空间差异则主要由对外交通条件决定,...
关键词:
后寨河地区 聚落 分布格局 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国安,赵牡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晓鹏 刘畅 吕宏涛 王君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级统计数据,应用ArcGIS、人口密度分析法和人口流动指数法,对15年来天津乡镇农村人口的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格局演变的驱动力,为天津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天津农村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均衡性,具有平原集聚化、产业集聚化、近域郊区化和行政中心化的特征;②人口分布是人口流入地选择的结果,区位、政策、工业和旅游业等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乡镇尺度 天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各区层面以各自的行政中心为内核呈现圈层结构,农村聚落发育水平由外圈层向内圈层不断发展,发展程度受城市副中心发展状况的影响;(3)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其周边农村聚落的发展水平。最后,从乡村工业化、城市扩张、流动人口集聚、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对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牧 郝晋珉 陈丽 顾恬玮 管青春 陈爱琪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袁俊 吴殿廷 吴铮争
文章运用定量测度方法,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在“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帅 王征兵
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粮食消费成因分析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了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获取能力、粮食供给水平、消费心理、粮食消费惯性等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粮食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而言,粮食生产能力对其粮食消费产生积极影响;粮食获取能力提高有助于其粮食消费实现由"量"安全到"质"提高的转变;粮食供给水平提高对其粮食消费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粮食消费不足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平衡生产和消费决策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食物消费结构未随食物支出增加而显著改善;粮食消费具有一定惯性,保障粮食安全与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人口 粮食消费 粮食安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华 陈力勇
流入城镇农村人口是我国具有较大消费增长潜力的人口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居民,又有别于城镇居民,进而影响着城乡两地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基于西安市的调查发现:该群体具有收入水平低且不太稳定;以生存型消费为主,部分人开始追求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获取商品的信息途径单一,大部分人有网络购物经历;以大型超市为主要购物场所,购买商品时优先考虑质量和价格等特征。我们认为:政府要重视该群体的消费潜力,引导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完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制度。零售企业可以提供性价比高的大众商品,使用价格折扣和体验营销,在流入城镇农村人口聚居区和网络上开店,向年龄轻、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群体推广新产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