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7)
2023(12803)
2022(10560)
2021(9779)
2020(7750)
2019(17259)
2018(16333)
2017(31014)
2016(16242)
2015(17717)
2014(17434)
2013(17354)
2012(16571)
2011(15124)
2010(15759)
2009(14906)
2008(13926)
2007(12829)
2006(11867)
2005(11121)
作者
(45903)
(38823)
(38121)
(35937)
(24079)
(18446)
(17158)
(14849)
(14812)
(13769)
(13166)
(12848)
(12171)
(12093)
(12066)
(11716)
(11075)
(11070)
(10919)
(10895)
(9743)
(9466)
(9392)
(9094)
(8778)
(8754)
(8564)
(8376)
(7902)
(7713)
学科
(77606)
经济(77521)
(56380)
(51549)
管理(37652)
农业(35119)
(31822)
企业(31822)
中国(30182)
(26530)
金融(26530)
地方(26466)
(24559)
银行(24548)
业经(24134)
(23949)
方法(20040)
(18535)
数学(17012)
数学方法(16903)
(16336)
(15667)
产业(13444)
(12941)
(12807)
农业经济(12794)
贸易(12791)
发展(12596)
(12569)
地方经济(12560)
机构
学院(233216)
大学(224934)
(105292)
经济(103208)
管理(86934)
研究(86048)
理学(73585)
理学院(72791)
中国(72064)
管理学(71848)
管理学院(71413)
(55556)
科学(47994)
(47523)
(46444)
(42545)
农业(41670)
中心(41625)
研究所(38018)
(37273)
业大(37140)
财经(35562)
(32248)
(31849)
经济学(31737)
师范(31607)
(30227)
北京(30205)
(29941)
经济学院(28564)
基金
项目(149867)
科学(118948)
研究(118074)
基金(106712)
(92023)
国家(90730)
社会(77962)
科学基金(77180)
社会科(73630)
社会科学(73612)
(61565)
基金项目(56167)
教育(50584)
编号(49489)
(49162)
自然(43743)
自然科(42607)
自然科学(42601)
自然科学基金(41854)
资助(41019)
(40535)
成果(40048)
课题(34510)
发展(33938)
重点(33728)
(33351)
(32798)
国家社会(32648)
(32280)
(32112)
期刊
(132719)
经济(132719)
研究(73702)
(62031)
中国(57472)
农业(41648)
(40223)
金融(40223)
科学(33099)
(32781)
学报(32500)
管理(30021)
业经(28340)
大学(26662)
学学(25461)
教育(25306)
技术(19628)
(19386)
经济研究(18570)
问题(18471)
财经(17379)
农村(15961)
(15961)
农业经济(15586)
(15124)
世界(14638)
经济问题(13464)
(13009)
技术经济(11857)
现代(11402)
共检索到379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李玲  
农村产业融合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创新发展理念,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研究其与家庭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背景进行梳理,在地级市层面上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两阶段估计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且这一结论在变换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变更估计方法和剔除直辖市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非农经济比重高、所在村庄道路状况良好、高农业收入占比和高受教育水平的家庭更容易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脱家庭相对贫困。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家庭农业生产效率和非农参与,同时助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推进互联网普及,符合“经济增长、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的相对贫困“三支柱”治理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缓解家庭相对贫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磊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测度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远低于非贫困家庭,就业稳定性差、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支持不足等是造成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家庭发展能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赡养型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最弱,生产型相对贫困家庭的凝聚能力最弱;东中西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与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东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虽然在人力资本、社会保险参与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其家庭凝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此,建议拓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稳定性,以赡养型家庭为着力点加大对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群体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关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解垩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五轮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相对贫困线标准,首先以家庭收入与资产进行GLM模型回归得到资产指数(或称为结构性收入),之后借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收敛俱乐部方法分析结构性收入的动态情况,并使用面板分位数自回归方法研究收入冲击的持续性。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结构收入两极分化特征显著;贫困收敛俱乐部数量为5个,约11.6%的家庭陷入了贫困陷阱中;对陷入贫困陷阱的家庭而言,暂时性收入较高家庭受到良性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最高,暂时性收入较低家庭受到不良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较低;使用绝对贫困线标准时,陷入动态结构性贫困家庭的比例远小于相对贫困线下的比例,其他结论基本不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储德平  蔡沐心  黄鑫  林婷  卢淑莹  王兰兰  
旅游产业融合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动力。培育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是适应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分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观光农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影视旅游、互联网旅游、研学旅游等常见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要求,最后从思想观念、文化知识、行业技术、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创新思维等六个方面提出培育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裴劲松  矫萌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BP神经网络和A-F方法测度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而运用PSM方法与Logit模型评估劳动供给广度、深度、类型对家庭轻度、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参与显著减轻全国各地区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减贫效应尤其作用在资产状况、发展机会维度;(2)超时劳动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减贫,主要抑制资产的积累和可行能力的提升;(3)自雇型非农劳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劳动者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人力资本与可行能力,改善自身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物质等方面的贫困状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新亮  严晓欢  上官熠文  于文广  
在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测度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基础上,本文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降低了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率,幅度约为2.38个百分点;从隔代照顾视角,老年人领取养老金能够增加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投资以及家庭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领取时间越长,减贫效果越好,但囿于保障水平,对深度相对贫困的作用有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昭楠  李钰婷  刘树梁  刘七军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中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剑峰  聂荣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IV)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社会网络能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网络对中部地区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最大。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迁移是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孙百才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晓农  
自从中央提出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以来,全国各地的家庭农场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家庭农场要达到规模化经营就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在调研国定贫困县遂川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就金融如何助推贫困山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助农致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潘海岚   黄秋妍  
中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乡村数字化发展为嵌入点,分析对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机理,结合实证方法剖析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差异表征与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乡村数字化可显著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13。(2)乡村数字化可通过提升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社会融入度减轻自身贫困程度,两者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6%和24%。(3)在未接受政府补助、贫困程度较高以及从事非林业生产的家庭中,数字减贫能发挥较大功效。(4)我国各地区农村贫困程度存在显著的省际空间自相关,乡村数字化发展会缓解本省份和临近省份的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文章从促进就业和融入度两方面揭示数字减贫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家庭是否进行林业生产活动等角度分析数字减贫的差异表征,丰富现有减贫研究方法与视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新思路。文章得出政策启示:培育农户新型职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广泛设立农村就业岗位,建设数字化社交平台,强调物质经济援助与激发自主能力并重;积极培育林区第三产业,加强林区设施建设与金融投入,促进贫困问题跨区域协作解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艳敏  严奉宪  
[目的]试图从微观农户层面研究风险冲击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以期为增强农村居民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缓解相对贫困提供实证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pr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风险冲击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用异质性分析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风险应对方式差异。[结果]风险冲击会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可能。其中,灾害冲击是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教育冲击和婚丧嫁娶、孩子出生等重大事件冲击,失业冲击和健康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风险应对机制差异是导致相对贫困家庭无法摆脱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与高收入的农村居民家庭相比,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家庭遭受风险冲击时会减少更多的农业生产投资,增加更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家庭现有的资源配置无法提升家庭未来的收入能力,使其囿于相对贫困无法脱离。[结论]政府应构建更具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具弹性的社会帮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而减少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艳敏  严奉宪  
为探究生计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引入心理资本这一维度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扩展,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度,并从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生计资本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家庭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呈现不均衡现象。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心理资本最丰裕,其次是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最缺乏。生计结构方面以心理资本占优型的农村居民家庭居多,金融资本占优型、物质资本占优型和社会资本占优型的农村居民家庭数量较少。2)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水平越高,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越小,相对贫困强度越弱。3)与社会资本占优型相比,人力资本占优型、自然资本占优型、物质资本占优型、金融资本占优型和心理资本占优型对相对贫困的抑制效应更强。因此,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均有负向影响,是防止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重要依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涛  侯宇  曾燕芳  
文章基于课题组在湖北省孝昌县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利用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选取教育、收入、消费、闲暇、健康和决策权等6个维度对农村家庭贫困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度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女性的贫困程度高于男性,女性在教育、消费和决策权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特别是在决策权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贫困和消费贫困是当前农村贫困缓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男性的健康贫困较女性严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刘二鹏  
家庭资源禀赋差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向度是影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分解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利用2011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资源禀赋、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子女的资源供给等家庭禀赋因素以及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并且,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与社会福利项目的福利水平成为防止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政策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