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87)
- 2023(17710)
- 2022(15033)
- 2021(14098)
- 2020(11575)
- 2019(27085)
- 2018(26664)
- 2017(51204)
- 2016(27485)
- 2015(30934)
- 2014(30627)
- 2013(30711)
- 2012(28254)
- 2011(25532)
- 2010(25552)
- 2009(23446)
- 2008(22777)
- 2007(20261)
- 2006(17938)
- 2005(15939)
- 学科
- 济(121451)
- 经济(121328)
- 业(75553)
- 管理(72064)
- 农(52762)
- 企(52088)
- 企业(52088)
- 方法(51631)
- 数学(45865)
- 数学方法(45484)
- 中国(35481)
- 农业(34975)
- 业经(28762)
- 地方(27719)
- 财(27637)
- 学(22167)
- 贸(22136)
- 贸易(22124)
- 制(21552)
- 易(21501)
- 发(18030)
- 环境(17693)
- 银(17359)
- 银行(17314)
- 融(17064)
- 金融(17061)
- 技术(16590)
- 行(16585)
- 和(16145)
- 理论(15664)
- 机构
- 大学(389668)
- 学院(389102)
- 济(166530)
- 经济(163271)
- 管理(152912)
- 研究(135923)
- 理学(132578)
- 理学院(131138)
- 管理学(129064)
- 管理学院(128371)
- 中国(103746)
- 京(83287)
- 科学(81247)
- 农(76468)
- 财(73267)
- 所(67453)
- 中心(62408)
- 研究所(61336)
- 业大(60810)
- 财经(58660)
- 农业(58545)
- 江(56367)
- 经(53810)
- 北京(52872)
- 范(51451)
- 经济学(51086)
- 师范(51056)
- 院(48421)
- 经济学院(46296)
- 州(45413)
- 基金
- 项目(267276)
- 科学(210766)
- 研究(198712)
- 基金(195427)
- 家(170334)
- 国家(168898)
- 科学基金(144474)
- 社会(128232)
- 社会科(121321)
- 社会科学(121289)
- 基金项目(103425)
- 省(101537)
- 自然(90819)
- 教育(89244)
- 自然科(88681)
- 自然科学(88660)
- 自然科学基金(87080)
- 划(85635)
- 编号(81113)
- 资助(79614)
- 成果(65860)
- 部(60424)
- 重点(59661)
- 发(58236)
- 课题(54962)
- 创(54678)
- 国家社会(54084)
- 教育部(51812)
- 创新(51075)
- 人文(50542)
- 期刊
- 济(184805)
- 经济(184805)
- 研究(118235)
- 中国(78083)
- 农(77162)
- 学报(61345)
- 科学(57554)
- 财(52643)
- 农业(52632)
- 管理(52175)
- 大学(47560)
- 学学(44656)
- 教育(41540)
- 融(36876)
- 金融(36876)
- 业经(33196)
- 技术(32425)
- 经济研究(28815)
- 财经(28263)
- 问题(25473)
- 业(25401)
- 经(24237)
- 图书(20754)
- 世界(19619)
- 版(19415)
- 技术经济(19036)
- 贸(18326)
- 理论(18042)
- 科技(17984)
- 资源(17726)
共检索到580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晓红 但婷 侯新烁
文章以2006—2014年中国西部11省区市汇总的乡镇层面面板数据为例,来考察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有效路网密度)和流量(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共同影响,并从作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构成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两种角度来探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机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两大主要构成均具有一定的显著促进作用,但流量层面对农村居民收入总体的影响不显著。分省来看,则发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各地区因自身发展条件和对交通的依赖性差异,导致其收入效应各不相同,同时流量的作用相对存量而言依然较弱,且异质性更为明显。分省异质性的存在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发展差异不可忽视,寻求农村交通基础发展推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也应因地制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二虎 胡凯 陈小萍
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基础设施存量,农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且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在一定条件下(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正向作用,且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村教育业基础设施存量,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关系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结论表明,要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除了选择性地增加其存量之外,还应该注重地区...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农村基础设施存量 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慧泉 毛世平 李书峰
基于中国200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基础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加权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角度,实证分析4种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生活性和网络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空间相关性是通过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来传递的;而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增收存在抑制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骆永民 樊丽明
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本省份和邻省份的农民收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省份之间随着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纯收入的边际作用逐渐下降并呈现出收敛特征,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最终收敛。不同省份之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特征并最终发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王业斌 王旦 贺正楚
使用2000-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数据,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铁路,一级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低等级公路建设越多越不利于制造业集聚,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化程度越高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促进作用越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罗千峰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且是中国“三农”政策核心目标之一。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分析参与农村电商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电商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水平,使用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仍可得到一致性结论。使用更换核心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十分稳健。根据农户群体及收入结构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参与电商对高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对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参与电商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改善金融获取、强化信息获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社会资本水平六种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因此,要大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发挥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农产品电商、农村消费品电商协同效应;充分释放农村电商增收效应,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强化农村电商收益的公平共享,促进电子商务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增收效应 农户收入 增收渠道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郑世林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丁从明 刘明 廖艺洁
在现有"分权竞争,集权晋升"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承载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省级官员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及地区投资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效应确实存在,官员更替显著增加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官员变动频率的增加则显著带动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波动;(2)省级官员的更替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可识别的模式:任期初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即将离任时的避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意味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官员任职初期逐渐增长,而后缓慢下降,呈现倒"U"形特征。
关键词:
官员更替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政治晋升激励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浩 郑筱婷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6次铁路提速,这可以看做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1994~2006年提速铁路线沿途站点和其他未提速站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促进了沿途站点的经济增长。在整个铁路提速期间,相对于未提速站点,铁路提速将提速站点的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同时,在铁路提速后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铁路提速 倍差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俊林 聂凤英
[目的]在脱贫攻坚视域中,农民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是农村地区反贫困合意、有效的组织化形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利用2018年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4省7县139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增收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参加农民合作社可以使农户家庭总收入平均提高38.04%;农民合作社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非贫困农户、低学历农户的增收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户主受教育年限、是否建档立卡、土地面积、村里面是否有农民合作社、人情往来支出对数、政府补贴津贴对数、是否参加专业培训等7个因素均提高了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而户主年龄、学生数量、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等3个因素会降低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结论]据此提出,需要继续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强化农民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注重扶贫资源对于贫困农户获得的便利性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美春 黄腾 刘天军
基于陕川渝三省(市)的1436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户生产决策和市场接入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在不同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下农地转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入促进了家庭农业收入的增长,且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交易效率公共基础设施均能增强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影响要素投入和种植行为两方面的生产决策提高增收效应,具体包括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投入的提升,以及减少玉米、增加水稻种植的结构调整。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尽管对农户的要素投入决策无影响,但能够优化其种植行为决策,表现为既提高种植类型调整频率和经济作物种植概率,又能提升农户的市场接入水平,主要是增强对粮价的关切及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基础设施强化青年农户与高学历农户的农地转入增收效应更为显著,而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增强了传统小农和市场型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性与交易效率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充分释放其在农地增收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美春 黄腾 刘天军
基于陕川渝三省(市)的1436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户生产决策和市场接入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在不同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下农地转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入促进了家庭农业收入的增长,且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交易效率公共基础设施均能增强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影响要素投入和种植行为两方面的生产决策提高增收效应,具体包括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投入的提升,以及减少玉米、增加水稻种植的结构调整。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尽管对农户的要素投入决策无影响,但能够优化其种植行为决策,表现为既提高种植类型调整频率和经济作物种植概率,又能提升农户的市场接入水平,主要是增强对粮价的关切及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基础设施强化青年农户与高学历农户的农地转入增收效应更为显著,而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增强了传统小农和市场型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性与交易效率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充分释放其在农地增收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