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3)
2023(10974)
2022(9028)
2021(8564)
2020(7105)
2019(16078)
2018(16202)
2017(31170)
2016(17071)
2015(19138)
2014(19018)
2013(18691)
2012(16943)
2011(15502)
2010(15902)
2009(15078)
2008(14827)
2007(13363)
2006(12139)
2005(10877)
作者
(47671)
(40524)
(39973)
(38115)
(25418)
(19272)
(17893)
(15562)
(15274)
(14260)
(13858)
(13595)
(12922)
(12733)
(12632)
(12294)
(11745)
(11711)
(11589)
(11496)
(10148)
(9870)
(9870)
(9384)
(9018)
(9016)
(8960)
(8885)
(8178)
(7815)
学科
(74022)
经济(73925)
(57235)
(49915)
管理(48266)
(36192)
企业(36192)
农业(33275)
方法(29101)
数学(26150)
数学方法(25584)
业经(22639)
(19236)
中国(18629)
(17442)
地方(14937)
(13700)
农业经济(12498)
(12221)
(12097)
(11796)
(11788)
贸易(11788)
(11579)
银行(11568)
(11526)
(11106)
技术(10676)
(10615)
金融(10612)
机构
学院(243376)
大学(237845)
(102336)
经济(100227)
管理(95509)
理学(82570)
理学院(81774)
管理学(80133)
研究(80129)
管理学院(79718)
中国(63669)
(56794)
(49252)
科学(47409)
(47089)
农业(43038)
业大(41123)
(39818)
(38220)
中心(38158)
财经(36155)
研究所(35646)
(32717)
(30252)
北京(30235)
经济学(29984)
师范(29978)
(29606)
(28271)
经济管理(28017)
基金
项目(161301)
科学(127991)
研究(120745)
基金(117162)
(101364)
国家(100447)
科学基金(86935)
社会(77958)
社会科(73604)
社会科学(73587)
(64892)
基金项目(61534)
教育(55022)
自然(54788)
自然科(53538)
自然科学(53528)
(52850)
自然科学基金(52564)
编号(50307)
资助(47618)
成果(40306)
重点(36215)
(36099)
(35250)
(35219)
课题(34649)
(33795)
(32553)
国家社会(32103)
创新(31609)
期刊
(120971)
经济(120971)
研究(70064)
(61985)
中国(54224)
农业(41915)
(36154)
学报(36005)
科学(35331)
管理(33709)
大学(29455)
学学(28179)
业经(26034)
(25792)
金融(25792)
教育(25133)
技术(22649)
(19786)
财经(17649)
问题(16780)
经济研究(16602)
(15085)
农村(15081)
(15081)
农业经济(15029)
(14297)
世界(12787)
统计(12468)
技术经济(12386)
经济问题(11944)
共检索到370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敏  宋士云  
五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致历经了三次模式的选择,即: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和公益金运行,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以村提留和乡统筹为其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2002年以来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关博  
随着新修订的《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的颁行与实施,我国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型,由小型的社区互助制度转型为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整体看,当前的新型五保供养制度还不完善,尚有提升空间。重点应理顺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力度,同时做好五保供养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统筹和衔接。一、新型五保供养制度的建立及创新(一)体制改革倒逼新型五保供养制度建立传统五保供养制度是以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经济依靠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郭冠琼  
近年来,河北省巨鹿县立足建设全省民生先进县,围绕"老有所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新模式,创建了以中心敬老院、乡镇敬老院为枢纽,以农村五保集中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魏玉海  
近年来,山东省茌平县高度重视五保供养工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方法,提升了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使全县的五保对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敬老院管理机构法人化。近年来,茌平县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调整农村敬老院布局,新建中心敬老院7所,总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但由于以前敬老
[期刊] 改革  [作者] 丁少群  林义  
我国当前的农村医疗保障试验大致可以归纳为改良式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与乡镇统筹相结合、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和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模式等五种。我国农村应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正式制度安排的基本医疗保障、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补充医疗保障和作为最后防线的医疗救助制度等,从而促进农村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鄂玉江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土地制度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建议的模式选择也循着这三个层次给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甘峰明  肖马龙  
当前我国僵化的金融体制是造成农村金融困境的主要因素,为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建立二元的金融体制是对我国二元结构的一种回应,也是促进二元结构更快向一元转化的途径。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与农村金融的制度应该由农村金融的特点来决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光辉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稳定的目标模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展滞后,保障程度低,区域差异大,满足不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按照农村的不同发展目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农业发展导向型、农村综合发展导向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导向型和城市化导向型四种类型,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重点和制度安排。各地在选择具体的制度安排时,还应注意由于"三农"与现行社会保障的矛盾,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和制度创新解决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瑞琴  叶敬忠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瑞琴  叶敬忠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晓杰  
"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文献回顾及经验事实的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啻于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农村发展中三次产业融合的条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研究认为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同时指出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海杰  
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存在诸多弊端,私有化和国有化的方案都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不是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物权的属性,明晰土地产权,强化承包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趋势是,以恢复农民地权为实质内容的制度变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献国  
公共品的层次性、成本补偿原理、均等化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等是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一般理论基础,而农村经济制度、经济水平和结构、意识形态、民主水平等构成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模式选择的现实制约条件。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应是公共品供给体制上的分级财政、筹资体制上的向内倾斜型财政、决策体制上的民主型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法制型财政和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动态发展型财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