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9)
- 2023(5663)
- 2022(4744)
- 2021(4710)
- 2020(3731)
- 2019(8560)
- 2018(8854)
- 2017(16379)
- 2016(9156)
- 2015(9839)
- 2014(9762)
- 2013(9642)
- 2012(8708)
- 2011(8157)
- 2010(8447)
- 2009(8080)
- 2008(7987)
- 2007(7229)
- 2006(6907)
- 2005(6111)
- 学科
- 农(48155)
- 济(40538)
- 经济(40388)
- 农业(32121)
- 业(31154)
- 业经(18932)
- 管理(17172)
- 企(13366)
- 企业(13366)
- 制(12352)
- 农业经济(12296)
- 中国(11209)
- 方法(11083)
- 发(9872)
- 体(9864)
- 村(9449)
- 农村(9432)
- 地方(9152)
- 发展(8827)
- 展(8820)
- 策(7827)
- 建设(7609)
- 数学(7431)
- 土地(7396)
- 数学方法(7343)
- 理论(7283)
- 学(7246)
- 财(7222)
- 收入(7216)
- 及其(6922)
- 机构
- 学院(126129)
- 大学(121073)
- 济(53679)
- 经济(52642)
- 管理(48257)
- 研究(46102)
- 农(44570)
- 理学(41575)
- 理学院(41161)
- 管理学(40489)
- 管理学院(40237)
- 中国(36907)
- 农业(33310)
- 科学(27012)
- 业大(25601)
- 京(25181)
- 财(23997)
- 所(23597)
- 中心(21773)
- 研究所(20974)
- 江(20844)
- 农业大学(20184)
- 范(18194)
- 师范(18052)
- 财经(17512)
- 省(17190)
- 经济管理(16461)
- 业(16155)
- 经(15887)
- 发(15879)
- 基金
- 项目(80206)
- 研究(64071)
- 科学(63511)
- 基金(57233)
- 家(49143)
- 国家(48502)
- 社会(42608)
- 科学基金(41360)
- 社会科(38645)
- 社会科学(38630)
- 省(33189)
- 基金项目(30619)
- 编号(28503)
- 教育(28198)
- 农(27489)
- 划(26001)
- 自然(24054)
- 成果(23495)
- 自然科(23435)
- 自然科学(23432)
- 自然科学基金(23018)
- 资助(21334)
- 课题(18758)
- 发(18678)
- 部(18430)
- 重点(17543)
- 制(17221)
- 性(17125)
- 国家社会(16920)
- 业(16844)
共检索到205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鹤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成为总体的改革趋势。我国农村一些社会组织存在明显的"两栖"属性,即官民两重性。本文分析了"两栖"类农村社会组织官民两重性存在的原因和理性,及其改革趋势。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组织 官民两重性 改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一、两栖人口的出现 “两栖”原为生物学上的术语,这里我们提出的“两栖人口”,是指不变更户口,越过乡、镇界限,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农村劳动者。通俗讲,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劳动者。它是流动人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劳动力流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冲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收益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妍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藩篱日渐松动,加之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大量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在城市和乡村流动居住的"城乡两栖农民",其思想动态呈现出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特征,对农村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需善加引导,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动共进。
关键词:
城乡两栖农民 思想动态 农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芳
农村经济振兴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其中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健全发展是基本手段。目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年轻人或在城市购房定居,或常年在城市务工,使得农村人口城乡两栖成为常态。人口城乡两栖状态造成农村劳动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失,并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加,对农村经济振兴构成冲击。对此,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应当充分重视,并采取对策予以化解。
关键词:
城乡两栖 农村 经济振兴 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光伟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和大城市适应能力的逐渐弱化,很多农民工选择了在农村老家的县城(或中心乡镇)另置房产,其生存方式也由原来的"两栖"向"三栖"转变。在"两栖"状态下,农民工"打工在城市,家在农村",而在"三栖"状态下,农民工则是"打工在城市,老家在农村,新家在县城(或中心乡镇)"。对于农民工而言,"三栖"生存代表着有资产、有家和贡献县城,具有不同于"两栖"生存的特殊意义。不仅如此,农民工的"三栖"生存,对于中国农村的家庭、社区乃至区域社会结构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其社会意义更加深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耀东 孟菊香
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筹资能力的实证研究在筹资的关系维度指标、效率维度指标、保障维度指标和稳定维度指标层面上展开。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府不重视与外界不信任,筹资渠道受阻;筹资效率低下,生存难以为继;筹资方式单一,筹资保障不力;资金来源不稳定,结构比较单一。为此,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组织公信力;完善筹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培训学习,提升人力资本;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会组织 筹资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组织 多中心治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朱曦 陈长清 倪应生
永康市有两栖类20种,隶属2目6科8属。其中蝾螈目2种,蛙形目18种,占浙江省已知属的50.00%,种的41.86%。
关键词:
两栖纲 动物区系,永康市 浙江省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朱曦 魏炯 徐俊
1993年3~7月对莫干山地区两栖类进行调查,计1目4科5属11种,弹琴蛙(RanaadenopleuraBoulenger)为该地区新纪录。对弹琴蛙全天捕食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2:00,6:00,12:00,14:00,16:00,18:00为捕食高峰,10:00,22:00捕食较少
关键词:
两栖纲 蛙形目 弹琴蛙 莫干山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鹏
目前 ,农民因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特别是政策制度、上级的过度汲取以及恶势力 侵害等结构性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处境。其根本症结在于 :因公民社 会的发育迟缓而难以出现有组织的、体现自身利益的具有社会团体性质的规范的社会组 织 ,由此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使社会与国家之间 的良性互动难以实现。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使中国农村走出困境的具有现代化特征 的社会组织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肖梅
在中国反贫困的战役中,社会组织从来都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对扶贫工作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补充。21世纪以来,政府日益重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并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活动在教育扶贫领域的社会组织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公平、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贫困劳动者基本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优势、瓶颈和途径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
教育扶贫 社会组织 精准扶贫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丽慧 赵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共征用土地5.3万公顷(不包含违法征地面积),造成被征地农民达40余万人。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2005年下发的《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到2020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7%左右,届时还会有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河北省科技厅开展了调查研究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中的作用的软科学项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覃志敏 陆汉文
社会组织扶贫是我国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扶贫呈现出与政府、企业等贫困干预主体所不同特点。从近30年的社会扶贫实践来看,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扶贫资源来源多样化,社会组织用于农村贫困治理的资源既可从企业、个人等的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中获得,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扶贫服务获取,还可通过其他社会组织资源获得。大多数社会组织规模较小,扶贫资源有限,主要是着眼于特定领域的微观贫困治理,在扶贫对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海燕
农村社会组织的涌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为民主立法提供必要的组织基础,从而有利于制定体现农民权益的"良法";能够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和舆论力量,从而有利于监督、制约农村的公共权力;能够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有利于培育农村法治建设的社会根基;能够形成新型的农民权利保障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民权利的保障。为了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解放思想、加强监督,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社会组织要加强自律、增强组织的凝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组织 法治 运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