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89)
2023(17424)
2022(14518)
2021(13335)
2020(11243)
2019(25400)
2018(24655)
2017(48192)
2016(25767)
2015(28205)
2014(27631)
2013(27464)
2012(25044)
2011(22406)
2010(22363)
2009(20822)
2008(19584)
2007(17099)
2006(14949)
2005(12866)
作者
(74149)
(62316)
(61703)
(58655)
(39110)
(30289)
(28014)
(24151)
(23683)
(21955)
(21184)
(21073)
(19528)
(19401)
(19293)
(19260)
(18632)
(18153)
(17971)
(17794)
(15380)
(15370)
(15014)
(14400)
(14190)
(13853)
(13658)
(13505)
(12684)
(12361)
学科
(109464)
经济(109354)
(79116)
管理(70146)
(56277)
企业(56277)
方法(52984)
(50059)
数学(47480)
数学方法(46965)
农业(33249)
中国(30035)
(28756)
(28323)
金融(28322)
业经(26733)
(26498)
银行(26451)
(25455)
(22965)
地方(22944)
(19950)
贸易(19939)
(19437)
(19105)
(18826)
财务(18782)
财务管理(18743)
企业财务(18023)
技术(16654)
机构
学院(362223)
大学(356423)
(151661)
经济(148904)
管理(141460)
理学(123945)
理学院(122714)
管理学(120467)
管理学院(119847)
研究(117593)
中国(95201)
(82128)
科学(73578)
(72291)
(67786)
农业(64012)
业大(62374)
(58520)
中心(58229)
财经(55567)
研究所(53659)
(52391)
(51067)
经济学(47397)
北京(43798)
(43568)
经济学院(43227)
师范(42961)
(42415)
财经大学(41616)
基金
项目(255777)
科学(202088)
基金(189310)
研究(179018)
(167378)
国家(165979)
科学基金(143015)
社会(117831)
社会科(111887)
社会科学(111856)
基金项目(101147)
(101059)
自然(94468)
自然科(92383)
自然科学(92356)
自然科学基金(90748)
(84263)
教育(80976)
资助(77750)
编号(69165)
重点(57304)
(56503)
(55391)
(53885)
成果(52365)
创新(50461)
科研(50141)
国家社会(49958)
教育部(48113)
计划(47967)
期刊
(158066)
经济(158066)
研究(94626)
(81333)
中国(64595)
学报(62142)
科学(56011)
农业(55017)
(50514)
大学(47389)
管理(46609)
(46517)
金融(46517)
学学(45931)
业经(32172)
技术(28701)
(27315)
财经(26968)
教育(24459)
经济研究(24449)
(23067)
问题(22639)
(19254)
统计(18248)
业大(17149)
(17090)
世界(16968)
技术经济(16924)
科技(16735)
理论(16266)
共检索到516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江艳军  王凯  
农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有效测度了我国农旅融合水平,利用2010—2017年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目前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农旅融合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粮食非主产区农旅融合通过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促进劳动力"回流"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而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挤出效应"明显。山区农旅融合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平原地区更加显著。因此,提出加大贫困山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优化粮食非主产区农业固定资产配置,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增福  
基于自由处置赫尔(FDH)技术方法,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空间异质性,运用SFA技术构建农业环境效率测算模型,考察了2001—2019年我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改进状况。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下农业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46和0.843,各省(区)农业环境效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普遍能够从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中获得1%~20%不等的改进程度,而又以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更强;在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下,主产区和平衡区虽然获得较高的农业环境效率值,但效率改进程度仅维持在2%左右,而主销区虽然农业环境效率较低,却能够获得超过20%水平的效率改进。然而,各功能区无论是农业环境效率值还是效率改进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在时间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帅  王亚静  
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根据“城镇化—要素配置—粮食绿色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框架,基于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并基于异质性城镇化理论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时间波动和区域差异;2)人口城镇化阻碍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就地城镇化促进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且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就地城镇化;3)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主产区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在主销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负向作用更强,就地城镇化在产销平衡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因此,应关注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对粮食生态效率的不同影响,综合考虑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推进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欣  吴佩林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粮食安全是"新四化"实现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化增速始终保持在2.5%以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可能从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文章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多维中介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会使得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种植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只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显著中介变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冲  廖海亚  
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该研究基于2006年—2018年中国内地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的特征;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影响,呈"U"型曲线关系,即伴随户均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先减少,后增加.长远来看,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因此要真正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需要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碎片化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加强集约化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成小平   刘国林   付焕  
新发展格局下,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内蒙古2005-2021年居民消费环境和居民消费潜力的相关统计数据,分别构建居民消费环境指标体系和居民消费潜力指标体系,并且运用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消费环境对消费潜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消费市场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为中介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居民消费环境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其研究表明:消费环境的改善能够释放消费潜力;消费环境可以通过作用于供给侧消费市场结构和需求侧居民消费结构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帅   谢雨晨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肩负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通过探讨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10—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工具变量和缩尾处理两种形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研究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从具体的地理区位上看,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三产融合是抑制其农业绿色发展。此外,农村三产融合能够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而中介变量农村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绿色发展。[结论]我国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以此提升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晶  晋乐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齐增,进口呈现明显价差推动型特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的产出增长效应,但在当前关税等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的开放市场中,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非产量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本文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探寻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其路径,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实证检验了促进生产率增长是基础设施降低私人粮食成本的重要路径。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增加1%,水稻、小麦与玉米的私人生产成本分别下降0.02%、0.05%和0.1%,且节本效应逐年凸显;基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晶  晋乐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齐增,进口呈现明显价差推动型特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的产出增长效应,但在当前关税等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的开放市场中,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非产量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本文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探寻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其路径,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实证检验了促进生产率增长是基础设施降低私人粮食成本的重要路径。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增加1%,水稻、小麦与玉米的私人生产成本分别下降0.02%、0.05%和0.1%,且节本效应逐年凸显;基础设施分别贡献水稻、小麦、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12%,19%和34%,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在中、西部地区对主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促进效用优于东部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国维  章颖  朱萌  沈祥成  罗治情  
基于2004—2015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并选用异质性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这一全新方法对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整体与新型城镇化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但不同地区而言,金融效率与新型城镇化在东部和中部互动关系强于东北和西部,除西部外,金融规模推动了新型城镇化。不同城市规模而言,金融效率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而在中小城市,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与新型城镇化无因果关系。因此,发挥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城市规模调整金融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逸文  霍学喜  
笔者基于农户家庭禀赋和微观农户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随机前沿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别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和负向影响;耕地单位面积越大,越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它对技术效率具有正效应;家庭农用固定资产的多少决定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它对技术效率具有正效应;粮食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反映了农户家庭收入结构,比重越大的农户越重视粮食生产,它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锦英  韩晓娜  方行明  
2004~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七连增",但随着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供给缺口仍然巨大,而以化肥、农药等生产性资源高投入所推动的粮食产量增长则具有明显的粗放性,不利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更为严峻的是,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本文基于Malmquist-DEA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来计算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对其要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粮食产量"七连增"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下降了0.7%,而技术进步年均指数的大幅度下降则成为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DEA方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即要素投入的粗放性)问题突出。因此,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