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12)
- 2023(3239)
- 2022(2625)
- 2021(2683)
- 2020(2111)
- 2019(4668)
- 2018(4574)
- 2017(9347)
- 2016(5148)
- 2015(5686)
- 2014(5581)
- 2013(5832)
- 2012(5449)
- 2011(4914)
- 2010(5095)
- 2009(4677)
- 2008(4550)
- 2007(4284)
- 2006(3929)
- 2005(3412)
- 学科
- 农(43306)
- 农业(28653)
- 济(24327)
- 经济(24306)
- 业(22659)
- 财(10476)
- 业经(10443)
- 财政(9953)
- 农业经济(9517)
- 村(9046)
- 农村(9042)
- 政(8438)
- 管理(7616)
- 制(7384)
- 中国(7200)
- 地方(6987)
- 发(6958)
- 方针(6924)
- 及其(6896)
- 土地(6849)
- 策(6778)
- 收入(6748)
- 政策(6683)
- 劳(6431)
- 劳动(6431)
- 述(6411)
- 阐(6410)
- 阐述(6410)
- 体(6374)
- 方针政策(6329)
- 机构
- 学院(72815)
- 大学(66362)
- 农(37188)
- 济(34945)
- 经济(34410)
- 管理(28401)
- 农业(27838)
- 研究(25146)
- 理学(25080)
- 理学院(24912)
- 管理学(24608)
- 管理学院(24498)
- 中国(21489)
- 业大(19213)
- 财(17138)
- 农业大学(16723)
- 科学(14894)
- 所(13189)
- 业(12949)
- 中心(12893)
- 京(12770)
- 经济管理(12088)
- 江(11800)
- 研究所(11574)
- 省(11437)
- 财经(10769)
- 发(10416)
- 经(9854)
- 发展(9650)
- 展(9636)
- 基金
- 项目(47812)
- 研究(38665)
- 科学(37484)
- 基金(34174)
- 家(28987)
- 国家(28586)
- 社会(25397)
- 科学基金(24321)
- 农(23999)
- 社会科(23535)
- 社会科学(23530)
- 省(20688)
- 基金项目(18763)
- 编号(17897)
- 教育(15496)
- 划(15172)
- 自然(13584)
- 成果(13525)
- 自然科(13218)
- 自然科学(13216)
- 自然科学基金(12974)
- 资助(12586)
- 发(11987)
- 业(11568)
- 部(11186)
- 制(10891)
- 村(10855)
- 课题(10764)
- 性(10715)
- 农业(10687)
共检索到115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汉静 郭贵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柱锡
韩国的新农政李柱锡近年来,韩国政府在把本国传统农业引向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提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战略.其核心是坚持以国民米食自给为前提,大力发展高品位技术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使多年相对后进的农村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为现代化的“鱼米之乡”。农业政策上的这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贺聪志 许惠娇
生计框架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底层动员和地方主导的发展。其基本假设是"穷人并非一无所有"。它以农户为基本分析单位,从农户的优势而非需求入手,分析其生计资本、内在潜力以及采取的生计策略。该框架侧重于从减贫的维度切入农村问题,倡导一种基于穷人现实和"以人为中心"的农村发展。它认为农业只是穷人获取生计资源的一种生计策略,强调关注个体和农户所从事的职业、维持生计的多种方式和复杂生计活动的组合。它将农民视为具有能动性的、能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构建生计策略且有能力改变社会结构的行动者。它关注土地与贫困的动态变化过程、社会结构对土地资源获取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的分配、组合与利用的微观实践和背后的权力与政治关系。生计框架的工具化和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复杂的政治和权力关系,因此受到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批评。
关键词:
生计框架 农政问题 农政变迁 国家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江世君
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窘境,但在短短20年后,日本农民收入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入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入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奠定了“贫而不穷”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新自由主义兴起、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关键词:
综合农政 分化农政 范式转换 农民收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江世君
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窘境,但在短短20年后,日本农民收入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入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入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奠定了“贫而不穷”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新自由主义兴起、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关键词:
综合农政 分化农政 范式转换 农民收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霞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 谢煊 朱美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巨大财力投入且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新疆作为一个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建设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现状,如何运用财政投入政策调动广大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汪淳玉
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发展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农政变迁的研究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批判侵夺自然、剥夺人的现代资本主义农业;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后现代农业;主张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家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农村变迁和土地流转。通过论述作为主体的人的消失,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着重指出农民如何在"发展"中被问题化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在流动中被规训为驯服的工人或剩余的劳动力。这一思潮从话语、权力、规训和生命政治等视角批判和质疑启蒙主义的哲学基础,创造多元叙事的空间和可能,为解释农政变迁提供了另一条理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鹏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建的,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循此,文章提出要把国家带回农业变迁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进化论框限下考察技术性农业发明的线性累计过程。资源汲取效率与治理术效应,构成了国家介入农业变迁的双重必要性。中国经验为理解国家干预农业变迁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度性机制,即所谓"除末"以"上农"的农政学假设。它运作机理是"排除性纳入"的事本逻辑,"山川林泽之禁"是它的制度装置。
关键词:
反本 农政 排除性纳入 山川林泽之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彤
日本农业复兴的成功得益于法政一体的顶层设计,得益于农业智能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跨界创新。以法规的严谨、务实和政策实施的精细化著称的日本,通过新农法的颁布、修正和新农政的推陈出新,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型态转型,并不断推动土地规模化和向专业农业经营者集结,进而朝着农业经营专业化、法人化和智能化的目标和农业经营最小成本、最大效益化的农业强国愿景迈进。
关键词:
农业复兴 新农法 新农政 日本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万春桥
近期,笔者深入湖北省通山县部分乡镇村组,实地调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与县财政局干部以及部分乡镇财政所主任和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在调查走访和座谈中,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问卷调查表明,通山县八成以上农民对当前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推行以后,带动了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事务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彭新万
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也有体制的。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城乡差距 财政支农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万春桥
1.改革决策方式,确保政策设计的科学性。毋庸置疑,现行管理体制和审批格局不能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需要,有些制度甚至影响了强农惠农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目前,靠个别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低层次、小规模的资金整合显然难以奏效,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从顶层和源头寻求突破。建议国务院成立强农惠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中央各部委的工作,对现有项目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斌
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一直被作为政府干预农业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加以实施,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功能特征、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等问题,并以此探讨提高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实效的具体途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晓达
在入世后的今天,我国财政支农政策需作相应调整。农民问题的主体不是粮食,而是经济收入。以下分析可以说明这一点。 1.受人多地少的国情制约,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只能依靠精耕细作不断加大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投入而提高产量,致使谷物单产已与发达国家中的农业大国水平相近或更高,按照中国现有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可说已达到极限了。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再加大投入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